2018年第8期(总第142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2018年11月
【高教要闻】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结合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根据高校教师队伍特点,准则提出十个方面的准则要求,提出倡导希望,划定基本底线。准则要求各地各校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要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招聘、聘用、考核等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1月16日)
▲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 近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制定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是教育部首次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教育制定的质量规范文件,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全国统一的基本准则,也是开展来华留学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基本依据。《规范》要求各地方各高校予以高度重视,认真遵照执行,以《规范》为准绳改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各地方各高校可在此文件基础上,制定本地本校层面的配套规范,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质量促发展,以规范促管理,实现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1月6日)
▲教育部印发《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规范教育标准制定程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完善教育标准实施机制,健全教育标准管理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意见》提到,近年来,我国教育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同时,与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和教育现代化需求相比,教育标准化工作还存在制定标准不够科学规范、组织实施标准不够习惯经常等问题。《意见》明确,教育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意见》提到,要统筹好不同领域的教育标准,保持标准相互衔接,避免标准之间的冲突。《意见》明确,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加快制定、修订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标准、教育督导标准、语言文字标准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快建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教育标准体系,实现教育标准有效供给。《意见》提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向社会公开其执行的教育标准。鼓励社会团体制定教育领域的团体标准,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良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制定要求的,团体标准发布机构可以申请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意见》要求,加大教育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力度,通过专项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确保对纳入工作计划的标准制定、修订支持力度。《意见》提到,积极参与教育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参加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并承担有关职务。加大国际教育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注重吸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教育标准“走出去”,加强与主要国家之间标准互认,做好中国教育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1月27日)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召开 近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京举行。近2000位来自全国各高校学科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为全面振兴我国本科教育保驾护航。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近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召开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大会,确定了本科教育基本方针、发展路径、重要举措。出台了系列政策,印发了“新时代高教40条”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展本科教育秩序大整顿,要求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陈宝生表示,要牢牢抓住“教”这个核心,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广大教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紧紧抓好“学”这个根本,教育学生刻苦读书学习,狠抓学习资源建设,专业要建“强”,课程要建“优”,资源要“到位”。要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严格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关。切实抓住“创”这个关键,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着力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与管理制度改革。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表示,新一届教指委要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参谋咨询、指导引领、凝聚队伍、监督推动重要作用。要抓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指导高校抓好教学秩序大整顿,抓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地生根,指导高校抓好专业内涵建设,抓好建设“金课”、淘汰“水课”,抓好教材编写和使用,抓好教师教书育人,抓好学生刻苦学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指导意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每学年进行一次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每学期要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对象是本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能力难以满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基本支出的学生。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主要认定依据,认定标准和尺度要统一,确保公平公正。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1月7日)
▲教育部:高校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的专项行动 教育部近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行动。这是自10月教育部、科技部等五部门决定开展清理“四唯”行动之后,教育部为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进一步举措,在“四唯”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唯帽子”的治理。根据教育部通知,此次清理“五唯”的目的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清理范围包括认真梳理本校涉及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如职务职称晋升、项目基地评审、重点建设学科确定、人才培养指标分配等方面。参考附件列出了清理行动涉及的11个高校科技评价重点领域,包括自主科研经费分配,论文奖励,硕导、博导评选,院系科研绩效考核,研究生毕业条件,人才计划评选、人才引进等。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1月14日)
▲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1月1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产出规模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9月,我国高被引论文(2008年至2018年被引用次数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数量为24825篇,占世界份额为17.0%,比2017年增加了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中国的国际热点论文(近2年间发表且最近两个月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数量为842篇,占世界总量的27.6%,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其中,我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世界首位,另有10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分别是: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化学评论》《柳叶刀》等7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科学》《自然》《细胞》三大名刊共刊登论文5697篇,其中中国论文309篇,排在世界第4位(前三位分别是美国、英国和德国),比2016年上升1位。统计结果还显示,2017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7%,合作伙伴涉及155个国家(地区),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德国。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日)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 近日,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出席会议并讲话。林蕙青指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尽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但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总体稳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各地各高校要抓住关键环节,全力做好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是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等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增加中央基层项目规模。鼓励更多大学生到部队建功立业,推动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二是以更宽的视野打开就业新渠道。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点建设领域,输送更多毕业生。发挥服务业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作用,引导毕业生到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三是以更实的举措开发“双创”新动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宣传落实好创业及培训补贴、保留学籍等扶持政策,加大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方面投入力度。四是以更优的质量打造就业服务新内涵。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建立全员参与的“一对一”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严格落实“三严禁”要求,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防范就业欺诈行为。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9日)
▲《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在京发布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编制的《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在京发布。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领导、教师代表及企业代表700余人参加发布会。本书从教育的视角梳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的场景,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热点,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蓝皮书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尚处在初始阶段,未来在发展的历程中,要加强数据汇聚,消除数据壁垒,建立合理使用数据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同时关注多元应用场景,避免人工智能强化应试教育,提供开放平台和服务,并开展跨学科研究。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年11月13日)
▲泰晤士全球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排行公布 十三所中国高校进榜单一百五十强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近日发布2018年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美国哈佛大学位居榜首。中国共有13所高校跻身排行榜150强,其中7所来自中国大陆,4所来自中国香港,两所来自中国台湾。跻身榜单前50名的中国高校共4所,依次是香港科技大学(第16)、北京大学(第19)、上海交通大学(第36)和复旦大学(第44)。此外,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前150名。泰晤士高等教育数据编辑西蒙·贝克表示,尽管面临激烈竞争,中国在全球大学生就业能力排名中依然是表现最好的亚洲国家,在入选高校数量和整体排名情况方面和2011年相比取得很大进步。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7日)
▲亚洲大学联盟首部高等教育研究报告在清华大学发布 亚洲大学联盟首部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发布会暨圆桌论坛11月9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亚洲大学联盟的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课题。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对亚洲大学联盟首部高等教育研究报告正式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随着亚洲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亚洲高等教育也日益崛起,教育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亚洲悠久的文明中蕴藏了丰富的教育理念,亚洲大学联盟将奉行“开放”的精神,汲取中西高等教育的优秀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年度研究报告,探索适合亚洲的大学发展之路。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18年11月15日)
▲全球:二十年间国际高等教育留学生人数翻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教育概览报告》显示,全球高等教育留学生人数在过去不到20 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一倍多,从1998年的200万增长到2016年的500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以及博士生项目的人数增长尤为明显。报告指出,研究生阶段学位比学士学位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这与留学生本国有限的高等教育水平、留学国家的专业细分以及新移民项目等因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对研发、创新以及应对社会经济挑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留学目的国也更愿意投资研究生教育。在2016年经合组织各层次的高等教育项目中,亚洲的留学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55%,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留学美国(38%)、澳大利亚(15%)和英国(11%)。来源:《国际教育专才新闻》(2018年11月15日)
▲青岛建教育评价第三方机构库 近日,青岛市教育局宣布建成首家教育评价第三方机构库,来自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共27家机构入选。为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质量,今年8月,青岛市教育局发布通知,向全国征集教育评价第三方机构。市教育局以合格性为评审原则,组织专家对各机构业务范围、法人资格、专业团队、业绩和荣誉等方面逐一进行审查。同时,青岛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教育评价第三方机构库管理的意见》,从管理部门、机构库管理和对入库机构的支持等方面,加强对教育评价第三方机构库管理。机构征集标准、遴选结果和委托事项面向社会公开,形成机构库申报、入库、使用、验收评价闭环管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工作质量被评鉴为“较差”的、不再符合规定资质条件的第三方机构,从机构库中除名。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3日)
▲上海出台新规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为加强本市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上海日前出台新规:市教育行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结果控制,市级层面不再开展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评议工作,在积极参与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基础上,加大授学位后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根据市教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将加大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等行为的查处和处罚力度,把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纳入高校二维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上海将实施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等工作,支持有条件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国际评估和国际教育质量认证。通知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制定多层次(学校、学部、院系等)全方位的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将现行开展的市级层面学位论文双盲抽检评议工作转化、融合到本单位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中。通知还要求,建立明确的学位论文质量审查标准。要建立和完善导师职业道德规范。要严把导师资格关,对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严重问题以及其他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依规严肃处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来源:《科学网》(2018年11月21日)
▲江苏出台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日前联合出台《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以下简称《十不准》)以及《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江苏首次就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专门出台意见,从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两个角度发力,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长效机制。据悉,此次出台的《意见》首次在行文上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权利,如招生参与权、培养自主权、育人推荐权、管理建议权等,并强调研究生导师要实施评聘分离,如果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至少3年不得招生。对研究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意见》也进行了明确,要求研究生导师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剽窃、试验造假、篡改数据、论文买卖、代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承担审核责任,根据实际贡献实事求是地进行成果署名。此外,针对此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次出台的《十不准》还拉了“负面清单”,划定了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红线”,包括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纵容所指导的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在有关学术成果中强行安排无关人员署名,或不按实际贡献排序署名;不准疏于指导、放任管理,长时间不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等内容。根据《十不准》与《意见》,江苏今后将把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情况纳入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每3年开展一次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抽评,评价和调查结果作为研究生招生计划、省级相关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选聘研究生导师时,凡存在师德问题的一票否决。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6日)
▲湖北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湖北省召开全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陶宏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压舱石”,本科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在“八个着力”上下功夫,加快推进我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一是着力推动“三全育人”。认真抓好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推进“五个思政”建设。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将“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每一个课堂。二是着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持续加强专业软硬件建设,确保学校每一个专业达到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按照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点。三是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发挥教师在育人中的“行为世范”作用。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四是着力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加快“楚课联盟”建设。推进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五是着力严格教学过程管理。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教学秩序大整顿,坚持“厚爱”与“严管”并重,全周期做好学生学业指导、帮扶、服务。六是着力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一中心、两基地”建设。七是着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键在“面向全体、分类实施、结合专业”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得到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八是着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目标,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继续组织实施荆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申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项目,继续实施协同创新计划,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会议要求,要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体作用,加大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统筹规范对高校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来源:《湖北省教育厅网站》(2018年11月22日)
【院校动态】
▲北京大学:将建昌平新校区 布局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工科 近日,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建设有了新进展。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带队到昌平区,就北京大学昌平校区规划建设相关工作进行对接。据介绍,作为校本部的延伸,北大昌平校区将以人工智能为特色,以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北大共有超过7个校区,包括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英国校区等,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校本部所在地。虽然校区众多,但这些校区过于分散,而且面积都较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北大的发展。此前,2017年3月,时任北大校长林建华曾提到,燕园承载的师生规模、建筑、宿舍楼等都超标40%。为此,学校将做适当的空间调整,计划将北京吉利学院作为北大疏解的备用空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面临巨大压力,除了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严重短缺外,校区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也呈现严重不足的态势。以名校林立的北京为例,除清华大学拥有总面积近5000亩的校园外,北大、人大、北航等其他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小,基本都不足3000亩左右,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高校发展所需。来源:《北京日报》(2018年11月11日)
▲天津大学面向新工科启动研究生课程改革 近日,天津大学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新建首批21门面向人工智能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课程,向全校研究生和未来具有本研贯通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开放,为新工科建设助力。此次重点推出的21门面向新工科的公共课程分为基础类、计算类、制造类、综合类四大课程模块。其中既有“应用数学基础”“近代物理学进展专题讲座”等基础课程,也有“大数据分析理论与算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面向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的前沿课程。此外,还有“工业标准及标准化基础”“科技论文排版技术”等综合类课程。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刚告诉记者,首批建设的新工科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前沿引领和学科交叉,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以及教师们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方法传授,注重不同学科思维方式的引导,以期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据悉,面向新工科建设,天津大学还将进一步在课程改革、专业及学科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力求根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根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根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3日)
▲江南大学“四个课堂”创新开展文化育人 近日,江南大学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创新育人载体和育人平台,打造舞台、展馆、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育人课堂,涵盖思政教育、人文艺术经典赏析、非遗传承等方面,努力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一)“通识课堂”传经典,思悟结合重内涵。依托省级非遗研究基地和各级文化艺术讲堂资源, 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设艺术实践精品课、中华文化公共选修课、中国文化艺术课和江南大讲堂等,帮助学生亲近文化经典。(二)“舞台课堂”重体验,匠心独运增才干。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邀请传统文化大师走进课堂,开设民歌赏析、民族室内乐赏析、中国古典舞赏析等专题课程,通过现场示范、专题讲解、片段重现等打造言传身教、双向互动课堂体验。 (三)“展馆课堂”造氛围,载体丰富拓视野。依托校史馆、民间服饰传习馆、美术馆暨钱绍武艺术馆等校内文化展馆和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秘书长单位资源,有计划地开展文化艺术展示展陈活动,将现场展示与大师现场讲解、学生艺术实践、学生作品展出等相结合,将展馆建设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教科书,从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互动的展馆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四)“实践课堂”重实效,量体裁衣提质量。通过集中讲演、读书沙龙、线上慕课和电子微刊等形式,解析理论、讲述时政,实现思政教育由传统讲授到互动体验的转变。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和书香校园建设平台,打造戏曲广播操、书香校园等实践课堂项目,提高学生受众面和参与度。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1月21日)
▲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近日,国家科技部、湖北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8〕247号),批准依托湖北大学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该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的历史突破,将对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开展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运行原则,建设运行期内,湖北省政府将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科技部将统筹国家资源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省科技厅将在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中给予优先立项支持,在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建设方面给予重点保障。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提高湖北省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目的,以促进湖北省生物产业均衡、可持续性发展为导向,瞄准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际研究前沿,在生物催化与酶工程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的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湖北生物产业在华中地区的领先地位,提升区域生物产业创新能力及转化应用体系水平,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及平台布局,推动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来源:《湖北大学网站》(2018年11月7日)
▲三峡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据科睿唯安ESI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11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三峡大学“工程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这是该校ESI学科全球排名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该校“工程学”学科步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本次ESI数据统计区间内(2008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该校发表SCI论文(只计article、review类型)共2714篇,总被引频次为19786次,在所有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的5757个科研机构中位列第3181位,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16篇。该校“工程学”学科共发表ESI论文367篇(其中高被引论文4篇),总被引频次2433次,篇均被引频次6.63次,在所有进入该学科ESI排名前1%的1399个科研机构中排名第1372位。近年来,三峡大学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工程学”学科潜势值不断攀升。ESI作为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深度分析型研究工具,每两个月更新公布一次,是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提供对22个学科研究领域中的国家、机构、期刊的科研绩效统计和科研实力排名。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来源:《三峡大学网站》(2018年11月16日)
主 编 |
聂天保 |
地 址 |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
副主编 |
吴德明 |
|
|
编 辑 |
官 璐 |
邮 编 |
430023 |
|
李笃珊 |
投稿信箱 |
fgc@whpu.edu.cn |
|
张凌云 |
电 话 |
83927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