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7期(总第141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2018年10月
【高教要闻】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时代高教40条”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振兴本科教育,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同时,为实施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与相关部门还印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对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具体安排,明确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8日)
▲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在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意见》对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养改革作出说明。其中,面向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中学教师,要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0日)
▲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近日发布了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62.01亿元,比上年的38888.39亿元增长9.4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207.75亿元,比上年的31396.25亿元增长8.95%,占GDP比例为4.1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330.03亿元的比例为14.71%,比上年的14.75%降低了0.04个百分点。根据统计公告,2017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幅分别为:6.71%、9.13%、11.80%、8.55%、8.27%;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幅分别为:4.64%、6.47%、6.18%、2.71%、5.44 %。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15日)
▲科技部等五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科院、工程院五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五部门决定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专项行动。《通知》明确划定了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清理范围。同时,《通知》还明确了清理方向,即对部门和单位政策文件中涉及“四唯”的规定进行修改;对本部门和单位牵头执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涉及“四唯”的规定,提出修改建议。对各类考核评价条件和指标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手册、评审细则等。对有关管理信息系统和工作表格中涉及“四唯”的内容进行修改。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年10月25日)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10月9日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76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计师张鹏介绍,我国R&D经费投入增速保持世界领先,投入强度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研发投入结构向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进一步提升。公报还显示,201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保持了上年水平。“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逐年加大,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夯实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张鹏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如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占比水平(15%至20%)相比有较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型国家(2.5%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张鹏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应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资源配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研发的管理优势,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年10月10日)
▲2019年内地109所高校将免试招收香港学生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表示,欢迎教育部公布2019年内地部分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计划的具体安排。根据安排,参与计划的内地高等院校将增加至109所。特区政府教育局发言人表示,2019年参与免试招生计划的内地高校数目比2018年增加了7所,新增的高校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湖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长安大学和兰州大学。另外,免试招生计划中“校长推荐计划”的考生推荐名额,每家香港中学由6个名额增加至8个。而“校长推荐计划”的最低录取标准维持不变,学生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4个核心科目(即中国语文科、英国语文科、数学科和通识教育科)的分数总和须为10分或以上,且每个科目的分数不得低于2分。免试招生计划将一如既往地依据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他们无须额外应考内地联招试。香港学生可于2019年3月1日至20日在网上预先报名。各院校可根据考生报考资料安排面试,并将于明年7月底公布录取名单。为了让学生和家长更加了解免试招生计划的具体安排,特区政府教育局与国家教育部将于12月1日至2日合办“2018内地高等教育展”。109所参加2019年免试招生计划的内地高校也会参展,介绍其院校及相关资讯。免试招生计划在2012年开始推行,去年通过免试招生计划获内地高校录取的香港学生共有1295人,分布在150个不同的专业。来源:《新华社》(2018年10月8日)
▲中欧高等教育质量对标与学分互认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欧高等教育质量对标与学分互认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瑞典、荷兰等国的高校学者和国内高校、教育科研部门、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代表近200人,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欧高等教育学分互认途径等议题展开探讨。中欧高等教育对标联合研究项目是教育部与欧盟委员会教育与文化总司共同资助、于2012年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下启动的合作研究项目,旨在促进中欧高等教育标准互通及学生学者交流。迄今为止,项目研究已进行了两期试点,共有比较教育、土木工程、工商管理、物流、护理、信息工程6个学科专业、50余所国内院校参与其中。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9日)
▲QS发布首个中国大陆排名 近日,QS 世界大学排名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大陆大学排名。这项首次发布的QS中国大陆大学排名,旨在对中国大陆地区大学的表现进行独立分析,从而发布中国大陆地区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不过,QS官网显示的上榜高校仅有99所。QS首次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陆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包括八大类,包括学术声誉(30%)、雇主评价(20%)、师生比例(20%)、教师博士占比(10%)、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5%)、人均论文数目(10%)、国际师资占比(2.5%)、国际生比例(2.5%)。共有99所大陆高校上榜,包括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47所,非“双一流”高校10所。清华大学被评为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1的学府,得分为100分。北京大学位居第2位,得分为95.6分。复旦大学位居第3位,得分为95.5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第4位,得分为95.3。浙江大学位居第5位,得分为94.8。排名在第6位—第10位的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述高校均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上海大学位居首位,位居大陆高校16位,超过大多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北京科技大学紧随其后,位居大陆高校27位。华东理工大学位居大陆高校32位,表现不俗。其他排名靠前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北京工业大学(33位)、北京邮电大学(36位)、南京理工大学(40位)、苏州大学(41位)等。非双一流高校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高校——南方科技大学居首,排名38位,超出大部分双一流高校。南京医科大学仅次于南方科技大学,排名57位。其他上榜高校还包括江苏大学(61位)、深圳大学(63位)、上海师范大学(68位)、燕山大学(72位)、汕头大学(76位)、西交利物浦大学(79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82位)、扬州大学(96位)等,上述高校基本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属重点高校和发展较快的新兴高校。来源:《青塔网》(2018年10月11日)
▲USNews 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出炉 161所中国高校上榜 近日,USNews发布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1250所知名大学入围,其中中国高校161所。今年的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指标如下:全球研究声誉12.5%,地区性研究声誉 12.5%,发表论文10%,出版书籍2.5%,学术会议2.5%,标准化引用影响10%,总被引用次数7.5%,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 12.5%,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0%,国际合作10%,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和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中国共有161所高校入围 USNews 2019世界大学排行榜,排名表现不俗。其中内地高校130所,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1所,台湾高校23所。不过,相较去年,中国高校整体排名有所下降。今年,中国内地上榜高校相比去年减少6所。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50位,比去年进步14位,居内地高校第一。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排名全球第68位,居内地高校第二。清华和北大也是仅有的2所入围全球前100名的中国高校。除清华和北大外,中国内地还有5所大学进入全球200强,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8名)、上海交通大学(145名)、复旦大学(159名)、浙江大学(165名)、南京大学(179名)。其余排名靠前的高校还包括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中国香港地区共有7所高校上榜,排名最高的是香港大学,居全球103位。中国澳门地区仅有澳门大学1所高校上榜,位居全球612位。中国台湾地区共有23所高校上榜,其中排名最高的是台湾大学,排名全球166位。来源:《青塔网》(2018年10月30日)
▲北京:高校建“一流专业”可获3000万元财政支持 近日,北京市财政局公布《北京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推进北京高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北京市设立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高校“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其中“一流专业”在5年建设周期内,每个专业最高可获3000万元支持,“高精尖”学科最高则将获得5000万元的财政支持。按照管理办法,高校“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实行总额控制、分年申报,重点支持以下四类项目:1.北京高校“一流专业”建设;2.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3.市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4.央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其中,北京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在建设周期内将按照每个专业最高3000万元的总额予以支持,经费管理将参照《北京市教育财政科研类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执行,要求不得提取间接费用;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也同样采取项目管理方式,在建设周期内按照每个学科最高5000万元的总额予以支持。市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则将根据学校已公布的建设方案按需予以资金保障,经费管理将按照《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国家“双一流”建设央属高校,将按照对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采用因素法给予补助资金。北京市财政局要求,高校双一流的“建设资金”,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支付罚款、捐款捐赠、赞助支出、对外投资等支出;也不得用于房屋建筑物、基础建设支出;不得作为其他项目的配套资金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入的其他开支。市财政局,将对北京高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依据绩效评估和考核结果,来调整资金分配。来源:《北京青年报》(2018年10月30日)
▲山东:成立高教专家咨询委员会 近日,山东省成立高等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决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委员会由山东省政府聘请的专家组成,是面向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非常设咨询机构,接受省政府及其教育职能部门委托,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对山东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就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堵点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及建议;对山东高等教育领域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事项等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及评议论证。据介绍,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负责召集,针对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以就咨询评议的问题,召集部分熟悉议题情况的委员,进行个别咨询。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9日)
▲江西打破高校岗位聘用“终身制” 近日,江西省人社厅公布了《关于在全省高校建立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出台专门针对高校岗位动态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此举旨在打破岗位聘用“终身制”,在全省高校全面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其中提出,高校需定期组织开展聘期考核工作,聘期考核不合格者,高校应予以低聘、转岗或解聘,对于持3年以上中长期合同或持聘用至退休的长期合同的人员,高校也需定期开展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岗位和工资待遇调整的依据。在岗位设置方面,江西提出,高校可在教师岗位中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等类型的岗位。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可以自主设置主系列岗位、辅系列岗位的数量和结构比例,其中主系列岗位比例一般不低于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80%,辅系列岗位等级的设置应低于主系列岗位等级的设置。此外,江西将逐步减少高校工勤技能岗位数量,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除接收政策性安置人员外,高校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原则上只减不增。来源:《新华网》(2018年10月10日)
▲湖南省多措并举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生态 近日,湖南省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教育改革、搭建孵化平台和构建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生态,一大批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向社会,有力带动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厚植“双创”土壤。建立高校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督查机制和高校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评选机制,设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完善应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工作机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全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评选等制度,全方位保障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播撒“双创”种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健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校地、校校、校企以及国际合作协调育人新机制。(三)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培育“双创”苗圃。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组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联盟。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筹集资金2000万元,成立省大学生就创业基金会,并引导各地各高校相继设立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四)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双创”成果。加强项目对接服务,挖掘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各级孵化基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孵化成长。通过开设专门窗口、安排专人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创业项目申报创业扶持资金。设立“湖南青年大学生创业专板”,为创业项目对接区域股权市场、扩大融资提供便利。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9日)
▲湖北省成立南亚大学联盟 多所高校之间将加大领域合作 近日,“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五个国家的十所高校校长、湖北省部分高校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南亚问题专家代表,就教育合作展开友好交流。经协商,与会高校同意成立“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论坛期间,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分别与孟加拉国莫拉那帕夏尼科技大学、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等南亚高校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明确了下一步合作方向。近年来,湖北高校与南亚高校交流活跃,合作成果丰硕。截至2017年底,湖北省共有来自全球176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名国际学生,其中来自南亚的留学生有5000多人,占我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总数的23.3%,是我省国际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区。湖北高等院校众多,教育优势明显,南亚是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方向和合作伙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陶宏表示,将继续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和深化与南亚国家在双向留学、联合办学、联合科研等领域的合作。来源:《湖北省教育厅网站》(2018年10月18日)
【院校动态】
▲清华大学加大力度完善资助育人体系 近日,清华大学坚持“精准资助”“资助育人”,持续夯实保障型资助,探索完善发展型资助,切实创新育人手段、提升育人水平。(一)多措并举,确保资助政策“送到家”。聘请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优秀学子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组织教师、辅导员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传递资助温暖。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专人负责,实时解答疑问,暑假期间累计接待学生家长咨询272次。(二)多管齐下,实现新生资助“送上门”。路费生活费“送上家门”,赴京报到路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路费、生活费补助。绿色通道“迎在校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临时借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入学注册,并为学生提供生活费借款,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三)多元发力,推进全面发展“送一程”。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谈话与认定工作,在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凡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支持在校基本生活保障线的大一新生,学校均以无偿助学金形式补足,解决学生后顾之忧。优化“能力提升系列课程”方案设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文化艺术和提升外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机会。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25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双轮驱动”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提质升级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整合校内外资源,凝聚全校合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创业实践”作为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发展的两个主引擎,努力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一)丰富创业教育内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开设必修课《大学生创业基础》,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数字图书馆”网络平台,基础课教育与在线专业课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创业理念进课堂、入头脑。(二)打造“众创空间”,服务创业项目孵化。结合不同创业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打造以“2+5”为核心功能的“众创空间”,即“咨询、指导+展示、培训、实践、培育、交流”。(三)建强师资队伍,实现创业全程指导。每年选派创业指导老师参加“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人社部创新创业导师”等培训,不断加强队伍专业化水平。(四)加强条件保障,助力创业团队发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生创业工作。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拓校外实践实训平台,提供项目开发、团队建设、资金筹措、产品推广等资源。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31日)
▲上海理工大学: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 近日,上海理工大学最近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学生在游学、交换生等形式之外,多了一种出境交流的途径。该计划明确,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用于在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开展3至5周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截至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已批准9个团队的出境交流计划,涉及10名教师和24名学生,共资助34万元。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王孟刚与老师从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回来,在国外期间,他协助老师完成了实验仪器搭建、反应舱调试等工作。他说:“这项计划给了学生出国做学术的机会,体验国外的大学生活,了解到国外最前沿的技术,提升了口语等各方面的能力。”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9日)
▲苏州大学:打造“云中大学”样本 日前,苏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第三届HUAWEI CONNECT 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面向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未来,共同打造一个镜像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云中大学”,并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据了解,苏大与华为的战略合作采取“1+1+N”模式,在强强合作的基础上,也将充分吸纳社会技术力量。双方共同探索建立的“云中苏大”将实现学校全方位的完全数字化,是现实苏大的镜像版。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在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制胜战略根本动力的今天,以技术革新驱动大学变革与创新已成为趋势,希望通过与华为的合作把“云中苏大”打造成未来大学的典范,能够为未来高等教育向全数字大学的转型提供可以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2日)
▲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机制 近日,西南交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密围绕课程教学,系统布局、科学探索、积极实践,全面凸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机制。(一)构建基于行动研究的课程教学创新体系。通过凝练教学共性问题,依托各类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引导教师合作,推动教学单位与职能业务部门协作支持,藉由教学论坛、工作坊、研讨班等推广校本教研成果、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建立起“问题驱动—合作研究—多方协作—校本成果”四位一体课程教学创新体系。(二)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服务体系。以“建用结合”为原则,推进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开发高铁、力学等系列在线课程,推进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等“爱课程”平台微专业”建设。研发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案例,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智慧型教与学信息化服务平台。(三)构建卓越“教”与“学”支持体系。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讲学,定期举办院长论坛、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论坛、教学研讨会、教学工作坊、课程评估培训会,举行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经验报告会,实施教师能力系列提升计划,打造“互联网+课程”论坛,利用新媒体常态化发布教师教学创新案例和教改书籍等,营造“质量+创新”教学文化氛围,提升教师追求卓越教学原动力和幸福感。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12日)
▲西南石油大学扎实推进易班建设 近日,西南石油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把易班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易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抓好校、院两级易班建设,探索形成以易班发展中心为“主体”,以易班发展中心办公室、易班学生工作站、易班体验中心为“三翼”的工作格局。(二)强化思想引领。组建易班指导教师工作队伍,以易班平台为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重要载体,鼓励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利用易班平台写好思想政治教育大文章。(三)培养学生骨干。依托1个校级易班学生工作站、16个院级易班分站,广泛开展学生骨干培养工作。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座谈交流、现场咨询等形式,提升易班学生骨干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来源:《教育部网站》(2018年10月17日)
▲湖北大学与应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湖北大学与应城市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据悉,本次市校战略合作内容包括:合作共建智库咨询平台,合作共建创新发展平台,合作共建“四个基地”。其中,合作共建“四个基地”包括加强人才输送对接,将应城高中建设成为学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对接,将应城市建设成为学校的研学旅行基地;加强人才运用对接,将应城市建设成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将应城市建设成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并合作共建大学科技产业园。尚钢表示,近年来,湖北大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增强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是湖北大学与应城市深化合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措施,也是湖北大学与应城市企业合作的新起点,期待校地、校企双方在诸多领域涌现出新的合作。希望学校专家教授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把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工作落到实处。来源:《湖北大学新闻网》(2018年10月16日)
主 编 |
聂天保 |
地 址 |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
副主编 |
吴德明 |
|
|
编 辑 |
官 璐 |
邮 编 |
430023 |
|
李笃珊 |
投稿信箱 |
fgc@whpu.edu.cn |
|
张凌云 |
电 话 |
83927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