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2期(总第179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021年12月
【国内要闻】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强调 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会议强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来源:《新华社》(2021年12月17日)
▲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 为全面总结2020年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完成《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疫情期间高教战线凝心聚力,通力合作,为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高校致力构建“大思政”立德树人格局,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不断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崇德尚能服务人才培养。大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教师教学效果和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满意度整体较高。疫情期间高校适应需要主动作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创新。高校质量保障在主动应变中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建设持续加强。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报告》对部分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深入探索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研究探索思政教育与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课程思政效果。二是积极建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倡导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特点出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三是大力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办学的长效机制建设。高校应当增强主体意识,以“四新”建设为契机,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组织体制、搭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平台,以及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考核和教师评价方法,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办学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2月18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扎实做好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工作。通知要求强化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责任,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完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强化疫情防控重点环节督导检查,从严从紧科学精准扎实做好今冬明春教育系统疫情防控。通知强调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严格落实《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四版)》要求和属地疫情防控政策,增强疫情防控措施力度。加强校门管理,加强重点师生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健康管理和行程轨迹监测。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落实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运动场、快递点等重点场所通风换气、环境消杀等措施。在当地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的支持下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核酸抽检。聚焦教育系统常态化疫情防控重点环节,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和要求落地落实。通知要求切实加强“两节”期间疫情防控。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在属地统筹下,妥善做好学校寒假放假安排。加强元旦、春节期间师生健康管理和流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有序流动、健康平安过节。通知强调要不断健全疫情应急处置机制。深入细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培训。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聚集性疫情应对处置措施要求,分级分类、深入细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2月15日)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近日,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通知。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当前,学界对交叉学科概念和内涵的认知还不统一,社会公众对其认同度还不够高,亟须进一步加强引导。”《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交叉学科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交融,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构架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知识范畴,已经具备成熟学科的各种特征。”该负责人说。此版《管理办法》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建立了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机制,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依程序自主开展交叉学科设置试点,先试先行,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试点交叉学科编入目录的申请条件和论证程序,严把质量关。同时,建立了交叉学科的调整退出机制。分试点阶段和进目录后两种情况,建立了相应的退出机制。同时,对于退出目录且还有少量社会需求的交叉学科,提出了过渡衔接办法。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2月7日)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课建设新标准 近日,教育部印发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以下简称新《标准》),本次修订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举措。新《标准》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特色项目五个方面进行界定,细分为领导体制、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改革创新、师德师风、学科点建设等方面;设立三级指标,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41个,细分为A*、A、B三类。与此前相比,本次修订一是深入贯彻“大思政课”理念。二是更加突出党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行政领导抓思政课建设的政治责任。三是更加强调形成合力。强化协调机制、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四是更加突出课程群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进一步明确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等。五是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评价。坚持把教师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深入落实“破五唯”要求。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新《标准》的修订体现中央最新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保持原《标准》基本逻辑、主要内容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把需要巩固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强化,把需要提高重视程度的指标提档。坚持问题导向,把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修订和完善,使新《标准》更好发挥对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作用。此外,针对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新《标准》还对其合格标准作出界定。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12月18日)
▲财政部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 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建设 近日,为加强对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稳定支持,提升中央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制定并印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中央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重点使用方向包括: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支持在校优秀学生提升基本科研能力;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支持科研创新平台能力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等。在支出和决算管理方面,《办法》提出,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年度预算的50%。同时,基本科研业务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分摊学校公共管理和运行费用,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也不得用于按照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支出。来源:《人民网》(2021年12月14日)
▲教育部将推出新时代新人培育工程 近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据悉,教育部将在巩固经验基础上,推出并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构建面向新百年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新格局。统筹各方力量,搭建各类具有重大牵引功能的平台基地,为高校提供优质资源供给和丰富实践载体。把育人工作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地落细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教育部将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工作主线,指导高校迅速兴起学习热潮,形成“领学、研学、联学、互学”的立体式学习氛围。同时,深入推进思政骨干队伍建优建强,工作重点放在思政工作队伍能力提升上,制定专项计划、打造重大平台,围绕基础性建设、提升性扶持和示范性奖励等方面,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建优建强提供支撑和保障。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广“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创新,扩大试点范围,今年达到100所试点高校,2022年建设1000所试点高校,2023年力争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工作,运用大数据分析找准工作切入点,联通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等工作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切实推动精准思政落地落实。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2月7日)
▲国务院学位办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 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学位体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工作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两种类型、不同特色、同等质量,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学士学位证书格式一致,但在学士学位授权、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强化职业教育育人特点,突出职业能力和素养,完善职业本科授予学士学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职业本科高质量发展。《意见》明确了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权、授予等的政策依据及工作范围,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审批权限和申请基本条件及授予方式、基本程序、授予标准、授予类型、学士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提出了要求。在执行方面,普通本科和职业本科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进行学士学位授权、授予、管理和质量监督;在证书效用方面,两者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意见》要求,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应加强对本区域(系统)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统筹指导和质量监督工作;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建立学士学位管理和质量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确保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质量,不断提升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2月9日)
▲我国前沿研究热度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近日联合向全球发布了《2021研究前沿》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报告显示,2021年,在11个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仍最为活跃;中国继续稳居第二,而且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列第三、第四和第五。该院战略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杨帆研究员介绍,《2021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展示了11个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61个新兴前沿,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其相关研究在临床医学与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中占很高比例。以“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为代表的热点前沿,在临床医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中占据6个席位,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脏器损伤及并发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等九大前沿群。在生物科学领域,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瑞德西韦抑制冠状病毒的机制研究”等也占据主流——8个新兴前沿均涉及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此外,新冠病毒相关研究与其他学科领域紧密结合,形成了其他领域的热点与新兴前沿,例如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化学传感器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心理学领域的“新冠肺炎恐惧量表的心理测量评估”。这也表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总体趋势愈加清晰。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2月9日)
▲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成立:携手推动三地创新科技发展 近日,由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及澳门大学三校共同创立的“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并在香港和南京同步举行成立仪式。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发挥江苏省、香港及澳门三地大学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及创新科技研究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发表致辞时表示,联盟为苏港澳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联盟汇聚了三地33所精英高校,以打造科研全链条创新,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她期望,联盟秉持开放、共享、多赢的创盟理念,在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进一步整合和发挥各方的优势,为苏港澳的学者和学生缔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林郑月娥还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将一如既往鼓励各所大学积极用联盟的平台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发挥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特点及国际化的优势,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用好国家的支持。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表示,一直以来,香港高校与江苏省高校以及澳门高校合作无间,无论是学术交流、科研合作,还是学生培养方面均已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希望三地院校今后多作交流,相信能汇聚三地大学的力量,加强优势互补,提升科研合作及人才培养成果,以达至共建、共荣的成效,携手推动苏港澳的教育和科研发展。来源:《科学网》(2021年12月16日)
【国际视野】
▲国际组织:教育商品化现象越发严重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GEM)主任马诺斯•安东尼尼斯在年度报告当中表示,由于教育越来越多地被包装成“消费品”,大学的公共利益可能会被进一步低估。同时,他表示,社会不应认为学习是一种为了个人未来回报的投资,这种思想会导致“教育概念”的退化。GEM发布的2021-22年度报告表明,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私立机构,占比最高的地区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54%参加私立机构)以及亚洲中部和南部(49%参加私立机构)。该报告显示,尽管近年来全球水平相对保持不变,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倾向于通过私立机构以满足其高等教育需求。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2021年12月16日)
▲自然指数全球年轻大学50强出炉 中国占23席国科大居首 近日,全球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发布消息称,《自然》最新出版的“自然指数-年轻大学2021”增刊显示,根据2020年文章份额排名的全球年轻大学(建校时间在50年及以下)50强中,有23所是中国的大学,其中5所位居前10。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仍是自然指数中排名最高的年轻大学,中国的南方科技大学(第2)、香港科技大学(第5)、香港城市大学(第7)、深圳大学(第10)等紧随其后。自然指数称,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年轻大学,但大学校龄并不成为其强劲科研表现的障碍,并且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最快的机构往往具备目标明确、研究人员有独立性等特点。亚洲除中国外,韩国有4所大学进入50强,其中3所居于前10;印度有5所年轻大学跻身50强。而在亚洲之外,澳大利亚有5所年轻大学进入50强,美国、奥地利和德国分别有两校上榜。排名自然指数年轻大学前10的高校还包括南洋理工大学(第3)、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第4)、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第6)、浦项科技大学(第8)、蔚山国立科学技术学院(第9)。《自然》增刊重点介绍说,中国的南方科技大学是2019-2020年度自然指数中增长最快的年轻大学;西湖大学是自然指数中最年轻的研究机构,在上升最快的年轻大学中居第13位,在2019-2020年度生命科学领域上升最快的年轻大学中居第7位。来源:《US News》(2021年12月10日)
▲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举行 近日,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主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世界慕课联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主题为“一起向未来——引领新数字时代高等教育创新”,旨在搭建全球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交流与互鉴的平台,促进优质慕课及其他各类在线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新的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互联互通,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推动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全球大学、国际组织、在线教育平台等机构共同携手,引领新数字时代下高等教育创新。会议认为,2020年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球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传授和获取的方式、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全球性变革,大学应该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机构共享教育资源、创新的模式理念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共同推动实现更加普惠的高质量教育。大学应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应对全球性挑战;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应当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会议提出倡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趋势,在线教育的形态以及高等教育的形态会持续发生变化,全球高校、国际组织等机构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优质慕课与在线教育资源建设,实现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2月10日)
▲美国:美国政府达成十年内培养10万名科学教师的目标 近日,美国高校已经实现了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设立的目标:在十年内增加10万名科学技术教师。根据100Kin10联盟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美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增加了超过108,000名学校教师,教师数量平均增长了70%。该联盟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塔利亚·米尔格罗姆-埃尔科特表示,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反映了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增加教师的实践训练,提高STEAM教师的工资,并在培训中强调教师使命感等。同时她也表示,未来仍然有诸多挑战摆在联盟面前,如帮助新的科学技术教师尽快在学校获得归属感等。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2021年12月8日)
▲德国:教育和文化事务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的补充建议 据德国教育和文化部长会议日前报道,第376届教育和文化事务部长常设会议通过了《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的补充建议。该补充文件深化了战略的各个方面,总结了新冠肺炎大流行阶段的经验,再次强调了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在使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重要性。此前为缩小数字化时代可能引起的教育差距,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颁布了《数字世界中的教育》战略。该战略的总目标是在全德范围内大力促进数字化技能培养以及数字化媒体的广泛使用,充分发掘数字化在各教育领域的潜能,增设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体现时代特色的法律框架,并推进相关组织的战略发展,以数字化推动德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最新颁布的补充建议则更侧重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教育和文化事务部长常务会议主席兼勃兰登堡州教育部长布雷塔·恩斯特表示,补充建议是数字教育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源:《大学世界新闻》(2021年12月14日)
【院校动态】
▲清华哈佛联手 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日前,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线举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陈冯富珍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米歇尔·威廉姆斯分别代表两所院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围绕合作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的挑战、创新与展望进行对话。杨斌在致辞中谈到,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各国公共政策制定的优先目标。促进全球健康对于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清华大学始终致力于通过教育和研究,开发创新解决方案,帮助解决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清华卫健学院的成立、首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的举办,都是清华大学紧跟全球发展趋势、创造国际交流合作机会的重要行动和举措。杨斌对此次合作抱以殷切期待,他表示,清华卫健学院与哈佛公卫学院的合作必将建立更加坚实、多元的交流合作渠道,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更好地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领导者。未来,希望双方共同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不断思考、不懈努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重要成果。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际,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共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历史性举措与创新性合作,也是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在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生物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基础上,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全新合作。来源:《科学网》(2021年12月4日)
▲西安交大举办“未来技术引领 产教协同育人”高端论坛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未来技术引领,产教协同育人”高端论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双一流”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第一资源的使命和责任,回顾交大西迁的65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毕业生,大部分留在中西部地区,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学校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就是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技术迭代加快、学科融合加深的背景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学校将传承西迁精神,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密切与领军企业合作,共同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2021年11月29日)
▲长安大学以“五个健全”抓细做实法律风险防控工作 长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优化机构设置,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法治教育,不断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和涉法事务管理体系,努力为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健全机构设置,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依法治校工作,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校长推进法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由法治与法务办公室、相关领域专家、外聘执业律师等组成法律顾问队伍,协助学校处理法律事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涉法诉讼等工作开展。二是健全制度体系,筑牢坚实基础。修订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事规则,制定实施院(系)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全面规范校院两级议事决策程序。三是健全防控机制,抓严风险防范。强化合同管理,对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合同、科技合同,以及单一来源采购、无形资产转让等合同,切实加强合法合规性审查。四是健全救济机制,维护师生权益。出台《长安大学法律事务管理办法(试行)》,系统梳理学校无形资产保护、资产经营与处置、基建工程、人事管理等方面面临的法律风险,探索构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化解”的涉法事务管理机制。五是健全法治教育,增强防控意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法学相关课程建设,大力开展法治教育,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2月10日)
▲长江大学:到账科研经费逾3亿元2021年,长江大学新增科研项目共计962项,到账总经费3.16亿元,与2020年的2.46亿元相比,增加0.7亿元,增幅28.46%。经费总量跨入3亿元大关。能源学部到账经费总量突破2亿元,占该校经费总量的67%,年增长率达到43.28%。其中,石油工程学院经费总量居该校首位,到账经费9071万元。地科学院到账经费近7000万元,与石油工学院一起成为经费突破5000万元的学院,地物学院和资环学院到账经费超2500万元。农学部和工程信息学部科研经费增长也开始提速,年增长率均超过20%。物电学院与机械学院实现了翻倍式增长,园林学院与动科学院增长率超过60%。农学院纵向到账经费816万元,居该校首位。机械学院、化工学院、农学院三个学院到账经费超千万元。该校科技处负责人说,科研项目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起点。近年来,长江大学加大校企校地合作力度,积极走访相关企业及地方政府,先后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为学校科研人员牵线搭台。在推荐学校科研优势和特色技术的同时,积极做好项目对接,确保合作落地生效,夯实项目库,引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经费增长提供强势保障。来源:《长江大学新闻网》(2021年12月22日)
主 编 |
聂天保 |
地 址 |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室 |
副主编 |
黄刚 |
|
|
|
李年锦 |
|
|
|
官璐 |
邮 编 |
430023 |
编 辑 |
张凌云 |
投稿信箱 |
fgc@whpu.edu.cn |
|
周娜 |
电 话 |
85574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