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动态

高教动态2021年第2期

发布于:2021/04/14 14:25:04  点击量:

2021年第2期(总第169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0213

 

【国内要闻】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 近日,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18万人。高等教育方面,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285.29万人,在学研究生313.96万人。全国成人本专科在校生777.29万人,网络本专科在校生846.45万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3.30万人。源:《中国教育报》(202132日)

▲教育部:“双一流”建设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教育部学位司负责人强调,《评价办法》“破五唯”要求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体现“双一流”建设本质要求,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一是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二是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三是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既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指标数据,也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既考察现有实力,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建设周期内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综合考察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来源:《新华网2021323日)

▲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审批结果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更新。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新增专业共计9个门类、37个专业,其中包括量子信息科学、智能交互设计、智慧交通等。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高校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经过规定程序报教育部审批,方可进行招生。本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审批专业17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93个,撤销专业518个。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此次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学科就是人工智能,共有130所高校新增。其中,智能制造工程有84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2所高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网络与新媒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也备受青睐,新增高校数量都在40所以上。此次被撤销的518个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撤销的最多,共计21所高校撤销该专业。此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撤销高校数量也都超过了10个。源:《北京日报》(202133日)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 近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紧扣创业带动就业主题,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区域四类示范基地,组织实施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精益创业带动就业等专项行动,力争2021年将示范基地新增就业机会能力提升到110万个以上,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通知》要求,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支持高校、企业示范基地以“四个做实”深化实施专项行动,力争创造30万个就业机会。一是做实结对共建,高校、企业示范基地要通过共建双创学院、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推动活动常态化。二是做实项目孵化,企业示范基地要对“揭榜”团队全程跟踪,精准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场地、研发设备等支持,投资、参股、并购有价值的项目,高校示范基地要定期向结对共建的企业示范基地推荐技术过硬、市场潜力大、合作伙伴急需的创业项目。三是做实活动组织,结对伙伴共同组织和支持优秀创业项目参加“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等赛事活动,共同开展创新型企业、创业培训讲师进校园等活动,共同办好创业投资基金对接会等活动。四是做实岗位供给,企业示范基地要组织引导下属单位及创新创业生态企业充分释放岗位需求,为结对共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高校示范基地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校企行”专项行动中。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328日)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明确了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规范》指出,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设计、标准引领,应用导向、数据驱动,注重融合、体验优先,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积极探索、创新应用的建设原则,按照整体规划、总体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评价改进的建设流程推进。《规范》对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各方面的内容提出了通用要求。基础设施方面,应确定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性能和容量等指标,选择主流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路线和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安全等。信息资源方面,应对学校信息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规范、建设方案、技术平台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参照信息资源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各类信息资源的学校标准,将相关的标准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和技术平台中,推进和鼓励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创新应用等。信息素养方面,应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开展以学分课程为主、嵌入式教学和培训讲座为辅、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应用服务方面,应遵循应用驱动、数据融合的原则进行建设,支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交流合作、文化传承等业务,为师生校园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网络安全方面,应确保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终端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等。保障体系方面,应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学校统一完备的规章制度、稳定专业的技术队伍、统一规范科学且具有强制性的技术标准、稳定的经费投入、规范的经费管理办法、持续稳定的运维服务和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与体系等。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326日)

▲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部部署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加大教育管理信息化投入,为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应用培训、服务运营、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监督评估机制,将整合共享、政务服务等重点任务纳入对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源:《教育部网站》(2021328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 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可跨校招生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合理确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规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稳定就业、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持。《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结合社会用人需要、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办学条件,系统化推进专业设置、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工作,确保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教学质量。《通知》明确,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工作纳入有关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招生范围、报考条件和考试招生办法由高校自主确定。可以只招收本校学生,也可以跨学校招生。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313日)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出炉 目的地国呈更多元化发展态势 近日,全球化智库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以下简称《报告》)蓝皮书正式出版。《报告》显示,中国继续保持了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位置,且有望超过英国成为第二大目的地国,并且解读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外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报告》指出,留学目的地国呈现更多元化发展态势,英国与美国留学人数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在美博士留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创新水平,其他国家和地区将迎来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新机遇。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际学生跨境流动受限,留学及相关产业面临严重危机。受疫情影响,在2020年春季学期,美国全境高校收入减少了80亿美元,英国高等教育因此出现的损失将高达190亿英镑。不过,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中国学生对于国际化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出国留学仍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33日)

▲辽宁建设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重大项目“揭榜挂帅” 为有效推进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建立内在利益机制,引导激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辽宁省科技厅制定了《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评估评价办法(暂行)》,对确定的典型联盟开展评估评价并根据评估评价结果择优开展试点示范和政策激励机制,同时要求各市出台配套政策支持联盟有序发展,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以及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避免“联盟”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辽宁省科技厅确定了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施“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带土移植”引进人才团队、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和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等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并在今年10个亿的省本级科技专项资金中,安排5亿元用于支持联盟建设和实施“揭榜挂帅”重大科技项目,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来源:《科技日报202133日)

▲山东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促进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名单的通知》,明确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遴选确定滨州学院、德州学院、菏泽学院等20所省属本科高校为首批支持单位,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此前,山东确定了39所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按照相关计划,山东省教育厅将根据学校建设基础和转型发展推进情况,分批遴选推进成效明显的高校,由省财政分批次给予重点支持。山东省教育厅要求相关高校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工作,确保建设实效。按照《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应用型本科高校将重点在十个方面强化建设,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与治理机制、产教融合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办学特色等。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318日)

▲广东投二十三亿元支持本科高校建设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示2021年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资金安排方案。广东拟安排23.1亿元支持34所本科高校建设,增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今年,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经费安排根据各高校建设发展情况,划分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特色高校提升计划等4个大类。经费分为“冲补强”专项资金以及公共服务平台补助资金,共有7所高校获得过亿元经费补助。其中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获得经费补助均超1.4亿元。据介绍,今年广东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预留了3600万元的新晋高校奖补资金,建设成效好、发展速度快的高校,有机会“晋级”并获得奖补资金。为支持高校在粤东西北地区的新校区建设,广东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新校区的建设,分别安排了1.7亿元与2.4亿元的资金支持。据了解,2015年,广东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三年建设期满后,广东整合“双一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形成了“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工作计划,即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三大组团”。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330日)

 

【国际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近日发布了《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呼吁围绕地球未来的生存来重构教育。报告指出,受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影响,当前的教育体系总是倾向于教育人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总是将人类自身和世界分割开来。但与此同时,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地理和生物圈系统,引发了一连串的生态危机,威胁到地球与人类自身。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未来教育教学改革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作出回应,关注与预测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发展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性是一体的,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必须在重塑人类地位、改变人类行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学会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将会成为未来学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的重要导向。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326日)

▲欧洲大学协会发布2030年发展愿景 近日,欧洲大学协会(EUA)米自其成员国的专家学者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就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得出讨论成果--“大学无界:2030年的愿景(Universities Without Walls: A vision for 2030)。该愿景呼吁,加强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并邀请所有利益相关者齐心协力开展更深入、更有效的合作。该愿景的核心是基于尊重知识和证据、批判性思维和公开辩论、科学严谨、正直和道德等学术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和参与度,并且学术自由和高校自治必不可少。未来的大学将是开放的、变革性的和跨国的,需要与当地和国际上的众多行动者建立伙伴关系。它们的性质和结构将是混合的,在一个整体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中将物理和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从而适应多样化大学社区的需求。未来大学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寻求可持续发展。跨学科性将成为应对可持续性挑战的重要工具,其基础是对学科知识的深刻掌握,以及对基于挑战的方法、新的思维方式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的开放性和创造力。来源:EUA News》(2021225日)

▲QS2021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 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了2021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高校在此次排名中表现亮眼,共有122所大学(含港澳台地区)的1134个学科上榜。中国大陆共有88所大学的731个学科专业上榜,126个学科排名跻身世界前50。其中,排名最高的两个专业分别是清华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学专业,二者的全球排名均为第7,比去年上升3位。此外,清华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均上升至全球第8位。24所中国内地高校的12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强。其中,北京大学34个,清华大学26个,复旦大学14个,上海交通大学12个,浙江大学10个,成绩最为优异。此外,南京大学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强,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同济大学各3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各1个,高峰学科实力得到充分认可。来源:QS世界大学排名》(202134日)

▲国际专利申请最新榜单出炉 中国高校表现出色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0年专利、商标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成果。在通过WIPO《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方面,中国高校表现出色。数据显示,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排名前50的教育机构中,中国有14所高校上榜。排名最靠前的是深圳大学,仅次于美国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位居第三。进入教育机构排名前十的中国高校还有:清华大学(第四)、浙江大学(第五)、大连理工大学(第七)和华南理工大学(第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位于山东省的青岛理工大学和位于广东省江门市的五邑大学表现强劲,全球排名分别上升了1352位和1118位,在教育机构中分别排名第43和45。2020年,在全球排名前50的教育机构中,加州大学以55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继续位居榜首。麻省理工学院(269件)位列第二,其后是中国的深圳大学(252件)、清华大学(231件)和浙江大学(209件)。来源:《科学网202134日)

▲德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面临“历史性分水岭” 近日,德国科学与人文理事会(CSH)发布文件,指出了新冠疫情危机凸显的德国高等教育和研究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并紧急建议在10个问题领域采取补救措施。理事会将新冠疫情称为“历史性分水岭”,提及“启动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的根本性重置”的机会,甚至“社会变革的前景”,因为疫情“动摇了许多确定性”。理事会认为,其担忧已经得到证实,即“知识产出的数量增长可能以牺牲研究质量为代价”。疫情突出了“经济自由化和全球网络化”的负面影响。这场大流行特别突出了将医疗研究成果更快地用于推进医疗发展的必要性,但同时也需要为科学界提供有关医疗体系和医疗实践状况的知识。理事会还表示,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有责任与当局当确保提供响应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咨询。理事会建议在学界和政府之间建立网络,以确保更多的合作公共机构应向科学家提供更多信息。来源:《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02138日)

▲韩国:教育部宣布开通媒体和信息素养教育门户网站 近日,韩国教育部开通媒体和信息素养教育门户网站“MILINE(miline.or.kr)”,并启动对媒体和信息素养远程授课的支持服务。MILINE以构建系统的媒体和信息素养教育学习体系为目标,为使用者提供在线和离线的媒体和信息素养教育。随着远程授课范围的扩大,媒体和信息素养教育有必要利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社交平台等媒介,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信息的方法。使用者可以在该网站上获取相关影像资料,还提供与1人媒体、虚拟共同体、虚拟现实、识别虚假信息、解决矛盾、保护个人信息和健康权、摒弃固有观念相关的参考资料。来源:《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02138日)

 

【院校动态】

▲清华大学与广东省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活动在广州举行,深化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深化合作、协同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广东省政策、资源、市场等优势和清华大学科技、人才、教育等优势,持续深化在基础研究、产学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教育和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清华珠三角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推进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更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清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21328日)

▲北京大学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签约共建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 日前,北京大学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沪签署北京大学上海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合作协议。在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培养集聚高端人才、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携手为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表示,北大将充分依托上海优势、发挥自身作用,加快推动临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拓展深化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文社科等各领域合作,更好融入和参与上海“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在共同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更大发展。根据协议,北京大学与临港新片区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战略科技产业,促进临港新片区加快落实国家战略任务。来源:《上海发布2021329日)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力改革传统的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三段式”医学教育模式,推动基础教师、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师资队伍整合,实施以“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为核心的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全程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大力推动学校、附属医院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通过课程化并基于探究导向的学习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技能。落实接触临床前移、医学问题前移、科研训练前移的“三前移”措施,坚持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结合、临床与基础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保证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传统医学教育在录取方式、学业年限、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限制,造成医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托学科和附属医院优势,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在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学生中开设和规划了大数据分析、医用机器人技术等医工、医理交叉课程20余门,使学生的专业背景得到延续、专业技能得到应用、专业知识和医学知识学习得到融合。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2021322日)

▲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超算技术研究中心暨存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联合成立“超算技术研究中心暨存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西安交大作为校级超算平台建设的领军者,在超算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华为长期战略投入数据存储产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双方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全球领先的超算存储技术创新中心,攻坚超算存储领域的核心难题,推动重大项目创新成果转化并培养超算人才。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十四五”技术攻关的重大需求,加强在客户端生态、DPU BurstBuffer、异构算力调度与卸载等方面的科技开发合作,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力争通过3年的联合创新,在超算存储系统的客户端性能和生态方向上构筑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先解决方案。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202139日)

▲湖北大学与中国宝武、湖北省教育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湖北大学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湖北省教育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艳国,中国宝武党委常委魏尧,湖北省教育投资公司董事长左飞和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出席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合作方本着优势资源互补、联动共享的原则,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力争通过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建成产教协同发展的典范,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刘建平在致辞中说,湖北大学在环境保护、金融、管理、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契合中国宝武“绿色、精品、智造”的总体发展战略,双方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湖大将与中国宝武、湖北省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一起,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担使命,共享荣光。魏尧表示,实现制造强国梦,需要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合作三方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实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承担起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徐艳国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公益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希望签约各方谋定后动、谋定快动,认真履行协议的主体责任,细化方案,精准设计路线图,稳妥稳定实施,高质量高效率推动战略合作。来源:《湖北大学新闻网》(2021312日)

 

聂天保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副主编

黄刚

周明砚

430023

张凌云

投稿信箱

fgc@whpu.edu.cn

周娜

8392709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