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总第168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021年2月
【国内要闻】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意见》明确,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意见》确定的工作原则为:坚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坚持广招英才、高效用才;坚持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意见》从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来源:《新华网》(2021年2月23日)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发布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工作要点。要点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教育工作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巩固拓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工作要点包括,全力做好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规划;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进行试点;分批编发各地各校破“五唯”改革案例汇编;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纳入纪检监察、巡视工作、经费监管以及改革督察、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导体制机制,健全对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分级督导评价机制,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教育质量和教育热点难点的评估监测;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保障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优化全球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国际合作,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同时,工作要点还强调要发挥教育人力资本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中包括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建设等要求。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2月4日)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指导意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导意见》聚焦高校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方面,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加强高校教师“四史”教育、强化师德考评落实等措施。在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方面,提出健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等措施。在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方面,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措施。在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待遇,吸引稳定一流人才从教方面,提出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等措施。在优化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提出优化人才引育体系、科学合理使用人才等措施;在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等方面,提出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等措施。《指导意见》对强化工作保障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要求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学校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教师工作、组织、宣传、人事、教务、科研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制度,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督导考核,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优秀教师和工作典型宣传,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关心支持教师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月27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印发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指出,高校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遵循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分类分层,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指导意见》明确,要健全制度体系,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一般设有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要完善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要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激发人才活力。要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评审文件,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同时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指导意见》指出,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健全制度,稳妥推进,为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月27日)
▲教育部启动实施新一轮审核评估 本科教育评价改革出“硬招” 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和制度安排。这是继2014—2018年审核评估总体完成后,教育部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启动实施的新一轮审核评估,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督导改革推出的硬招实招。《方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强化立德树人基础、指标和制度建设,增设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负面清单”,加强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五育并举”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方案》明确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协同性综合改革,推动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重点领域取得改革新进展,实现改革新突破,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方案》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以评估分类引导科学定位。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导向鲜明的两类四种“评估套餐”由高校自主选择,引导一批高校定位于世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示范引领全国;推动一批高校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注重科研反哺教学、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促进一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地方特色。《方案》要求以评估方法手段创新实现减负增效,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资源,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做全做深线上评估,做准做实入校评估。在专家线上集体会诊基础上,针对“问题清单”重点考察,减少入校评估人数、天数、环节,对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免于评估考察,当好“医生”和“教练”,切实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方案》突出以评估结果运用落实“强硬度”“长牙齿”,综合运用评估、督导、通报、挂钩和问责等举措,切实推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效能提升。征集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2月7日)
▲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依据新规,高校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聚焦确需长学制培养的相关专业,并需有翔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还需有较高的培养质量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所依托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90%,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85%,所依托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本省域内高校平均水平。今后,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教育部将每年动态增补,五年调整一次。高校依照相关规定,在专业目录内设置专业。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1月28日)
▲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建立和完善在线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日前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今年将大力推进高校建立和完善适应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效支撑高校课程建设。探索推进虚拟教研室项目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清理在线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积极营造新常态下教育教学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共同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健康发展。除了强化教学管理外,吴岩介绍,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题,今年还将着力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走向深入。在打造质量标杆方面,2020年,遴选并公布首批5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涵盖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大类型,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今年将继续统筹规划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工作,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带动高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高校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质量新标杆。在推进专业认证方面,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加快建立与高质量本科教育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体系,颁布一流专业认证标准,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认证途径,引导高校加速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专业认证制度。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2月23日)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会议召开 近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理事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审议通过联盟章程和未来三年行动计划,共同谋划未来发展大计。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成立一年半以来,致力于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网络,打造互通互联、紧密合作的高校教育联盟。五所高校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共同谋划发布了两批10个重点合作项目,在不同领域取得扎实成效,有力支撑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联盟各高校聚众心、集众智、合众力,将全球优质教育、创新等资源汇聚到长三角,共同打造更加紧密的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下一阶段,期待联盟以目标为导向,对标全球前沿、国家战略与区域目标,做实做强合作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强化跨界合作,对照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新型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立足体制机制创新,在实践中推进联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加务实举措,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战略合作,共同谱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来源:《浙江大学》(2021年1月29日)
▲山西:新建7家科研机构,为转型发展铸造强大引擎 近日,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合成生物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7家科研机构揭牌仪式在太原举行。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的核心位置,放眼世界、立足山西,目标前沿、勇攀高峰,为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铸造强大引擎。山西省此次新建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合成生物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合成生物学学院、山西大学大地环境学院、山西大学大地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和山西合成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等7家科研机构,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关资源力量,打造高端平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做到优势互补,推动创新活力。此举也是山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集中力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上抢占先机,推动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加强“双一流”创建的重要举措。据悉,这7家科研机构将积极承担该省“111”工程实施的百项关键技术研发,在合成生物、粮食育种、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提升山西省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2月18日)
▲海南:“十四五”重点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 近日,海南召开“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重点解读新闻发布会。会议发布海南省“十四五”时期的核心目标,其中包括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5年。海南省把“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纳入“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任务。“十四五”期间,海南省将引进3所以上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琼独立办学;引进40所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在琼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继续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和重点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50%的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升至55%;新建4—5所高职院校、1—2所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年2月4日)
【国际视野】
▲泰晤士:评价大学声誉的新视角 自《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推出后,关于声誉(Reputation)部分的数据测量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每年都会对全球成千上万经验丰富且有作品发表的学者进行调查,邀请他们就各自学科和熟悉的机构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表现发表意见,并提出其认为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最优异的大学。在排行榜中,“声誉”是一个主观指标,有时人们会简单地将其与“客观性”度量(例如文献计量学)等硬性指标联系在一起。长久以来,《泰晤士高等教育》一直在思考“声誉”真正的含义。《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数据分析总监邓肯·罗斯将其与“品牌”(brand)这一概念进行比较。“世界百强声誉网络”负责人马克·萨德伯里认为,这种描述和比较可能太局限了。他说:“以前人们往往将‘声誉’与‘品牌’混淆,对于‘机构或个人如何被认可’的观点过于狭隘。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声誉对大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和教职工、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获得更多资金以及增加与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接触。”为获取对“声誉”相关数据和概念的深入理解,“世界百强声誉网络”推出了国际声誉追踪系统(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Tracker),并对大学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了一系列持续性的详尽调查,包括:1)与招生过程相关的主体,如正在申请本科或硕士的学生及其父母以及学生顾问;2)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政府、记者和排名者;3)国际受众;4)校内受众,包括当前的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和校友。疫情的到来使得大学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思考如何与利益相关者互动,而这项工作能够并且也应该为我们的排名数据提供新的见解。大学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自身与大学关系的理解方式。这一点在疫情时期非常重要。高中生现在也以一种特殊的视角看待大学。一所被认为没有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学会因此面临“声誉”危机,其将来与其他机构团体的合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其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声誉”和地位最终也可能被牵连。来源:《世界教育动态》(2022年1月30日)
▲德国:职业教育执行可持续发展新标准 据德国《教育点阅报》报道,从2021年8月开始,职业培训在环保和可持续方面将执行新的最低标准,该最低标准将首先适用于2021年重新规范的职业类型,其他职业类型将该标准作为推荐标准。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企业是学生参与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习场所。新标准出台后,这两大场所面临着如何在教学和培训中落实新标准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培训场所改造成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学习场所以及应采取怎样的步骤落实。为此,德国企业培训研究所和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联合发布《构建可持续发展学习场所培训企业可持续发展指南》。该指南不要求培训企业达到所有规定的目标,培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当下条件,依据上述指南逐步构建可持续发展学习场所。指南中规定了构建可持续发展学习场所的4大发展领域,下设13个独立的行动领域,每一个行动领域都有相应的衡量指标可供培训企业在行动中参考。培训企业在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中起着促进学徒人格发展和职业资格获取的重要作用,目前德国共有40多万个培训企业,上述两大研究所认为培训企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上仍有很大潜力,鼓励培训企业达到并超过这一最低可持续发展标准。来源:《世界教育动态》(2021年2月15日)
▲新加坡:成立设计教育咨询委员会 近日,新加坡新成立了设计教育咨询委员会用以探讨新加坡的高等院校如何采用设计教育解决现实问题。该委员会是由经济发展委员会的附属机构“新加坡设计委员会”(Design Singapore Council)发起的第一个国家级委员会,由贸易和工业部任命的9位行业领导者和14位来自高等院校的学者组成。委员会的主席罗先生是飞利浦东盟太平洋公司亚太区设计负责人,由贸易和工业部部长陈振声(Chan Chun Sing)任命,从4月开始担任两年主席。此外,设计教育咨询委员会还成立了一个由国际思想领袖和自相关机构(例如新加坡未来技能(Skills Future Singapore)和新加坡劳动力(Workforce Singapore))代表组成的信息小组。该委员会自八月以来已经举行了三次会议,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罗先生表示,目前很多新加坡银行和医疗保健部门都拥有内部设计团队来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或患者的需求,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设计在新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行业中解决某些问题所需的关键能力。因而,该委员会的职责除了改善高等院校与设计相关的课程外,还希望将设计理念融入到其他非设计学科中。该委员会的最终目标是使得新加坡学生都成为能够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人,而不仅仅依靠设计师来发挥创造力。来源:《世界教育动态》(2021年1月30日)
【院校动态】
▲复旦大学周末先修学堂3月招生 十大课程面向高一在读学生 近日,复旦大学将开展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该项目将为高中生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培养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周末先修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起步阶段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同复旦大学在校本科生修读的荣誉项目类似,周末先修学堂也秉持了复旦大学一贯的高开放度理念,给予每一位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的机会。设立周末先修学堂,是复旦大学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要精神的又一创新举措,旨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复旦大学学科全面、根基深厚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教育优势,助力中学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源:《复旦大学新闻网》(2021年2月16日)
▲天津大学试行完全学分制,构建学科“知识地图” 日前,天津大学正式发布“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交叉培养、国际合作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分类评价机制8个方面提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八大任务”。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除了之前已公布的“分流选择”外,还将试行研究生教学的“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并提出核心课程理念构建学科“知识地图”。据了解,天津大学将在部分特色学科试点“完全学分制”改革,针对研究生突出“研”的学习特点,构建更加开放自主的选课机制。为了更好地保障“完全学分制”实施,学校将同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丰富由文化素养、创新创业、知识拓展等多种兴趣化模块组成的“课程超市”,以学科核心课为主干提高课程质量,并通过学分转换和认定建立“学分银行”;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保障课程学分互选互认,畅通选课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研究生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意识与能力,培育良好学习氛围。来源:《科技日报》(2021年1月28日)
▲西安交大召开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研讨会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围绕学校“6352”工程精神,组织召开4次“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研讨会”,深入研究协商两院建设发展思路、性质功能定位等关键要素,旨在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实现跨界融合和实战驱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新飞跃。会议研讨认为,未来技术学院应致力于面向未来五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新方向、新专业、新学科,实现未来技术创新突破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政产学研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现代产业学院应致力于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改革校企联合科研攻关与协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以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创新港科技创新与成果孵化,建设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科教高地和专业工程人才、创业人才的成长摇篮,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源:《交大新闻网》(2021年2月8日)
▲海南大学成立研究院培养全健康研究人才 日前,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揭牌成立,海南大学将与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全健康研究与创新平台,汇集一批全健康研究方向的高水平人才,建设具有海南特色且国际领先的全健康学科群,培养出国家级或省级全健康研究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表示,全健康是一个新概念,是指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统合为一个健康整体,涉及人类、动物和环境;是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协作和交流的新策略。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不仅可以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还可以吸引人才、聚集资源,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全健康学科群,加强海南自贸港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据了解,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将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交流,重点开展全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等四大工作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年2月7日)
▲华中科技大学获批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收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支持该校设立“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的复函,支持华中科技大学建设该基地。该基地由教育科学研究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发起,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现有基础和区位优势,立足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面向世界,聚焦新工科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复函,新设立的“长江经济带地区新工科教育研究基地”将围绕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程教育研究基地。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立足新工科建设前期探索,深入开展新工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理论体系,推进工程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二是搭建开放共享的新工科建设合作交流平台。以基地为载体,探索组建新工科建设区域合作网络,提升工程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推动国内外高校开展工程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研究的经验交流,建设特色研究数据库,实现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三是探索基于教学学术的工科教师发展机制。探索构建工学院院长教学领导力提升及工科教师培训体系,增强工科教师教学研究意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广教学创新成果,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2021年2月18日)
▲武汉大学与长江大学共商两校战略合作 近日,为深入落实两校战略合作协议,探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验,长江大学党委书记朱业宏、校长冯征一行赴武汉大学调研。冯征表示,武汉大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长江大学在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类别齐全。建立对口支持合作关系以来,两校之间交流频繁,有良好的合作氛围,武汉大学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带动了长江大学的发展。据悉,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2014年,武汉大学与长江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2021年1月18日)
主 编 |
聂天保 |
地 址 |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
副主编 |
黄刚 |
|
|
|
周明砚 |
|
|
|
官 璐 |
邮 编 |
430023 |
编 辑 |
张凌云 |
投稿信箱 |
fgc@whpu.edu.cn |
|
周娜 |
电 话 |
83927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