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选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选编

高教动态2017年第11期

发布于:2017/12/01 16:49:32  点击量:

2017年第11期(总第133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201711

【高教要闻】

▲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深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日前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注意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会议指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1日)

▲教育部人社部出台《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提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针对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不同主体,《暂行办法》提出了相应的违纪违法惩处措施,对因评审工作把关不严、程序不规范造成投诉较多、争议较大的高校要求进行整改。《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按照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校级评审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评审的主体责任。高校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文件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职称制度改革要求,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经“三重一大”决策程序讨论通过并经公示后执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和校级评审委员会组建情况等报主管部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其他高校报主管部门及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高校职称评审过程有关材料档案应妥善留存至少10年,保证评审全程可追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4日)

▲财政部、教育部下发《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欢迎更多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和华侨学生来内地(祖国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近日,财政部、教育部颁布《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新版《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和《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体现出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参照内地学生奖学金政策体系增设“特等奖”,增加荣誉感,体现对港澳台侨学生“保证质量、一视同仁、适当照顾”原则的坚持和创新。二是获奖比例稳中有升,增加了奖学金名额,保证获奖学生比例不低于30%。台湾学生奖学金名额为2900名,港澳和华侨学生奖学金名额为6170名。三是大幅度提高奖学金奖励标准。每个学历层次奖学金均设四个等级,即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学年奖金分别为:本专科生8000、6000、5000、4000元,硕士研究生20000、10000、7000、5000元,博士研究生30000、15000、10000、7000元。《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实施,将增加内地(祖国大陆)高等学校的吸引力,激励港澳台侨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共担民族大义,为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11月16日)

本科生规模超过专科生 工程教育居世界首位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日前首次发布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显示:我国本科毕业生数稳步增长,人力资源供给充足。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招生规模405万,在校生规模突破1613万,普通本科毕业生规模突破374万,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全国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从1613人增加到2524人。十年来本科累计毕业生达到2853万人,相当于增加近三年的城镇就业人口。本科毕业生占新增城镇就业人口比例从22%增加到47.2%。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新增人力资源的最重要发动机,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本科专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社会适应性向好。全国本科教育无论从招生结构、在校生以及毕业生分科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分科类招生结构看,管理学、工学、艺术类专业招生数占比呈上升趋势;外语、法学、理学以及师范类专业招生数占比呈下降趋势;文学、历史学、哲学、农学、医学类专业招生数占比基本不变。招生比例最高的前三位是工学(34%)、文学(19%)、管理学(18%)。从在校生结构看,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类专业在校生呈上升趋势;师范、理学、外语、法学类专业呈下降趋势;医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变化不大,哲学类专业趋于边缘化。我国工程教育第一大国名副其实。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都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稳居世界首位,数量比紧随其后的俄罗斯、美国等国高出3倍至5倍。来源:《新华网》(2017年11月2日)

▲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召开 近日,“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们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新工科建设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主题,进行了探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需要高等教育做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已经进入了世界中上水平,今后高等教育将是支撑和引领并重,并且引领大于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在世界舞台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背后是服务性、支撑性、引领性、人民性。而人民性,就高等教育而言,就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吴岩认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机制创新,今后还要广泛汇聚社会资源,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加快新工科建设,促进新产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新人才不断涌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据悉,教育部高教司于2014年启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4年来,项目参与企业数量、征集项目数量、资助经费和参与高校数量均实现指数式增长。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近千所高校深度合作,立项近1.8万项,企业支持经费达30亿元。协同育人理念已深入人心,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的良好生态正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下一步,教育部还将拓展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11月15日)

▲我国首个教育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 我国首个面向教育行业、专门从事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日前在华中师范大学正式启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活动并在此间举行的教育大数据建设及应用研讨会上指出,教育大数据是教育信息化步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教育大数据可以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教育智力资源的流转与精准供给;对于推进教育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封闭型向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构建多维度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规模化中的个性化教育。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3日)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11月15日在京启动,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并公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工信部等15个部门构成,负责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也同时宣布成立,由潘云鹤院士任组长。会上还公布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部国家层面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确立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力争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6日)

▲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成立 日前,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成立仪式暨“一带一路”教育与人文交流国际高端论坛举行。大会发布《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与合作西安共识》,“三个联盟”将以平等互利、开放包容为原则,通过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科研合作、研究平台共建、学者交流、图书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出版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动成员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图书出版、资源共享、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搭建起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与合作平台。联盟将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人文领域的重大问题共同研讨、共同行动、共同解决,实现文明共享。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11月6日)

▲黑龙江20亿元扶持省属高校 日前,《黑龙江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发布,2017年至2020年,每年投入5亿元精准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项目。按照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黑龙江省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倾斜,积极支持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相当水平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相关资金渠道内予以优先支持。省政府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的“双一流”建设,通过省部共建等方式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方案提出,到2020年,黑龙江省1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6所左右高校进入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大学行列;20个左右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40个左右一级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到2030年,重点建设高校分别进入国际、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大学前列,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分别进入国际、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实施“双一流”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引进支持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引进顶尖学科带头人及创新团队。方案提出,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开展人员总量控制和编制备案管理改革试点,赋予其在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招聘、薪酬分配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7日)

▲黑龙江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近日,黑龙江省建立覆盖课程教育、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融资支持、税费减免、服务支撑全过程各环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使大学生成为全省创新创业的生力军、突击队。该体系包括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抓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实现创新创业与学业、专业、就业相结合。二是抓载体,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领作用,2017年立项2407项、配套经费1190万元。每年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1000项以上。三是抓保障,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召开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大会,建立由省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17个省直部门参加的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四是抓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取消创业培训合格证、自主创业证、验资报告等前置性条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8日)

▲福建:支持高校引进台湾优质师资  福建省教育厅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提升闽台合作办学层次水平,推动闽台教育由部分领域、部分专业的合作,向闽台高校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类大学、二级学院的方向发展。重点推动福建省高水平建设高校和省重点建设高校与台湾高校联办2所产业特征鲜明、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以及3个以上闽台合作办学项目。该意见明确,要完善闽台联合培养人才布局结构,支持福建省高校联合台湾高校办好一批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引领性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群和紧缺专业,充分满足两岸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3日)

▲云南:将高校辅导员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范围 日前,云南省人社厅和省教育厅印发《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以下简称《评审条件》),首次把高校辅导员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范围。新出台的《评审条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高校教师,在业绩成果方面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从事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艺术、体育等不同领域的教师提出不同类别的评价要求,并有具体的量化标准,避免了“一刀切”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情况。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增加了从事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实践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评价条件,首次把高校辅导员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其承担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或教学科研管理、技能实践等工作的经历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业绩条件之一。此外,新的《评审条件》对不同职称层级的教师作出不同的要求,其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要求,如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体育竞技或创新创业实践,获省级二等奖以上;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深入基层从事科技推广、开发、扶贫、科技教育兴农等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在较大范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或受到省政府或国家部委表彰(奖励);主持横向课题(含产学研结合项目)累计到校经费不少于5万元。或主持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或解决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或决策咨询建议,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并已推广应用,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制定国家级及以上的地方或行业标准,并在实施过程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艺术专业教师从事艺术创作或表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或主持(或主要完成人)承担过地厅级以上大型项目设计;或公开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个人专业展演(画展、设计展、音乐会等);或指导的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比赛(展演)中获奖;体育专业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在省部级以上体育赛事获奖等,都可以作为参评条件。此外,新的《评审条件》把品德放在高校教师职称评价的首位,强调德才兼备,对师德有问题的实行“零容忍”和“一票否决”制,视情形分别作出延迟申报或取消职称资格等处理。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11月3日)

新疆: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据了解,今年新疆将全面启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初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实践基地。《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新疆高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更加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构建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校鼓励创新创业、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政府激励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格局。新疆要求,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以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3日)

【院校动态】

▲北京大学召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专题会暨《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启动仪式 日前,北京大学召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专题会议暨《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启动仪式。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副校长王博以及中央编译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编译工作是北京大学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哲学大会、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献礼工程。学校将全力支持此次编译工作,保证《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的顺利出版发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准确地传播出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2017年11月14日)

▲南京大学华智研究中心揭牌打造跨学科跨文化智库中心 日前,南京大学华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表示,南京大学新侨、留学归国学者、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职工占全校教职工人数一半以上,伴随着南大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以及国际化开放办学方针的实施,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队伍比例会越来越大。华智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南京大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履行职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华智研究中心的特色和立足点是“华智”,在于充分挖掘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巨大智慧和宝贵资源,并把它整合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南大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核心,不断融合海内外资源,推出建言献策精品,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努力建设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2017年11月21日)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与导师完成“互选” 日前,经过本科生与导师的“互选”,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院为2017级364名本科生配备了导师。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本科生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心仪”导师取得联系,预约时间以进一步沟通交流。导师也可通过与本科生以及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同意本科生加入自己的学术科研团队。机械学院本科生导师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职业规划,合理选择专业方向,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并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更悉心的指导和帮助。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20日)

▲湖南大学抓好本科课程建设 近日,湖南大学实施多重举措,抓好本科课程建设。(一)实施品牌课程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品牌课程三三工程”,制订品牌课程建设的规范与要求,着力建设30门通识核心品牌课程、百门基础类品牌课程、百门专业核心品牌课程、百门全英文课程,并通过品牌课程的典型示范,带动全校课程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开设20—30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建设国际化教育课程体系,每年重点推进1—2个国际通用专业主干课程,每年聘请20—30名海外优秀学者、专家来校讲授课程。推进高水平在线课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建设一批线上线下应用结合好、社会影响大的在线开放课程。(二)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召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明确把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岗位管理的基本内容,引导学校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深入推进教师教学工作坊建设,加强教师教学方式的培训交流,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突出方法论的养成,注重教学体验及效果。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开设科技前沿相关课程,注重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增加有一定量的文献阅读、主题研讨、论文写作、项目设计,促进学生加深知识习得效果,获取终身学习方法。(三)加大基础课程建设力度。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利用暑假时间,把思政课课堂从学校教室搬到农村、工厂、社区中开展调研实践。探索开放式思政课堂,综合运用启发诱导法、交流互动法、经验分享法、激励引导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思维碰撞。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分级教学、小语种教学、订单式教学,建立以英语为主体、多语种可选的,以通用英语为主体、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相结合的,以学生“菜单式”选择为主、“学院订单式”为辅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有效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统筹设计好教学环节与考核方式,分级分类开发体育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11月24日)

▲江南大学实施“三全工作法”助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  近日,江南大学实施“全覆盖”、“全链式”、“全方位”的“三全工作法”助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一)教育引导搭平台,实现创意思维培育“全覆盖”。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创新创业培养工作总体设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培养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能力拓展环节,实现学生创意思维培养全覆盖。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及发展需求,组织“创业工作坊”、“创业导师分享会”、“创江南大讲堂”等活动,实现理、工、文、管全覆盖。结合学生创新创业阶段,通过新生引导、学科规划、职业培养,实现“低年级激发意识,中年级提高能力,高年级投身实践”的培养阶段全覆盖。成立学科特色创新实践基地,打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创业汇客厅”和联合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内校外全覆盖。(二)三位一体强训练,实现创新实践磨砺“全链式”。构建“资源、平台、载体”三位一体的创业实训体系链,设置创业基金,聘请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构建案例库、名师库、项目库、人才库,加强训练与实践操作。构建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创业实验管理平台、创新创业金融终端系统,提供基本创业服务、投融资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服务、专业中介服务、政府代理服务、人员培训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组织创业竞赛、创业实验室、创业训练营、创业沙龙等活动拓展创业载体,打造沉浸式训练体系,模拟真实市场环境,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与地方共建“众创空间”、健康食品产业孵化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软件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成功。(三)统筹资源谋发展,实现创业孵化服务“全方位”。建立层递式创业孵化平台,打造专业化孵化空间,建成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实验室,选拔基于专业、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进行实践训练。与有关政府部门、众创空间联盟共建具有行业特色的“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提供注册绿色通道,助推创业项目实体落地。推进与各大科技园、产业园合作,举办投融资对接、创业路演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园区,帮助初创企业融入市场。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11月17日)

▲武汉科技大学成立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简称“研习会”)成立仪式在黄家湖校区举行。“研习会”以“领悟·思辨·求实”为宗旨,旨在吸引和凝聚一批对理论学习和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大学生理论研究爱好者提供相互学习交流、提升理论素养的平台。“研习会”将通过集体学习、理论宣讲、交流研讨、传播实践、成果征集等方式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一步,将通过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新闻网》(2017年11月10日)

▲武纺大牵头组建“国际纺织高等教育联盟” 日前,在武汉举行的2017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武汉纺织大学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院校,将共同组建“国际纺织高等教育联盟”。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彭育园会上发出倡议,希望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在建设纺织强国的历史新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巴基斯坦、肯尼亚、柬埔寨、印度等国家的7所高校和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中国高校的校长,就组建一带一路“国际纺织高等教育联盟”进行了探讨交流。据悉,国际纺织高等教育联盟将共同建设高层次平台,整合利用纺织高校的教育科研资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企业提供智力支撑。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黄运平提出,未来几年,学校将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院校,共同组建共同建设高层次的平台并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合作,逐步实现人员互访、科技合作、资源共享。还将组织科研团队以高效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的难题。2013年,武汉纺织大学加入“欧洲纺织大学联盟”,成为该组织的第一个中国成员。近年来,该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6所具有纺织传统与优势的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武汉纺织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林莉介绍,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培养了2000多名“洋学生”。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武汉纺织大学承办。中国工程院季国标、郁铭芳、周翔、蒋士成等七位院士,以及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负责人,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纺织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发表学术报告,其间还举行了纺织科技新见解学术沙龙,围绕“柔性智能可穿戴技术的未来”这一主题进行跨界讨论与交流。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3日)

聂天保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副主编

吴德明



 

430023


李笃珊

投稿信箱

fgc@whpu.edu.cn


张凌云

8392709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