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动态

高教动态2021年第8期

发布于:2021/10/07 08:53:11  点击量:

2021年第8期(总第175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0219

 

【国内要闻】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习近平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来源:《新华社》(2021928日)

▲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白皮书指出,中国高等学校累计培养近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水平跃升至世界中上国家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残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正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加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2020年,中国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学生2.89亿人,专任教师1792.9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5%,96.8%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98.3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929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指出,要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意见》指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以育人成效为标准,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宣传、教育等部门要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来源:《新华社》(2021年9月21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印发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实验技术人才是学校和科研机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加强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重要力量。要遵循实验技术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符合实验技术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推动科研实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指导意见》明确,健全制度体系,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设初级、中级、高级,初级分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分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完善评价标准,把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放在实验技术人才职称评价的首位,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唯项目倾向,着重考察实验技术人才对所在单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安全、技术开发或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支撑作用。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将职称评审权下放至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类型用人单位,发挥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审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鼓励实验技术人才潜心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加强职称评审监管,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明确评审专家责任,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化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突出评审公正性。《指导意见》强调,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是加强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为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9月7日)

▲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 近日,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作出部署,提出把握耕读教育基本内涵、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等5项任务举措。在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方面,《方案》要求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教学。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916日)

▲教育部动员部署做好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工作 近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做好两项考试招生改革工作。会议强调,实施两项考试招生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材、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推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两项改革的重大意义。要促进教育公平,为有艺术体育特长的孩子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通过进一步加强统考统测,严格选拔标准,引导高校不再盲目组织校考,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考试负担和经济负担。要坚持科学选材,推进分类考试招生,根据不同专业人才选拔培养要求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艺术史论等专业直接依据高考成绩录取,大部分艺术类专业依据高考文化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录取,少数高校高水平艺术类专业可在高考和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专业校考。要提升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对艺术体育类考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求,加强人文综合素质考查,选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艺术体育人才。要严格规范管理,引入校外评委制度,建立健全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等,坚决堵塞利益交换空间,确保考试招生公平公正。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9月24日)

▲教育部印发通知 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通知》要求,各试点单位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三至五年的试点工作整体规划,坚持统筹推进,加强系统集成,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落脚点,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支撑教育强国战略与教育现代化。高等学校要重点推进四项工作,包括创建智能化教育环境,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推进教师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服务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地市和区县要重点推进六项工作,包括推动教师应用智能助手,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开展教师智能研修,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建设与应用教师大数据,智能引领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等。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916日)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再创新高 近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2.4万亿元,达到24393.1亿元,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投入强度继续提高。从国际比较看,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稳定增长,增速全球领跑,强度追赶加快。2020年,我国R&D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54%,是日本的2.1倍,稳居世界第二;2016—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净增量超过2000亿元,约为G7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和意大利)年均增量总和的60%,成为拉动全球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2019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1.8%,增速远高于美国(7.3%)、日本(0.7%)等科技强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我国R&D投入强度水平已从2016年的世界第16位提升到第12位,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R&D经费超过千亿元的省份达8个,比上年增加2个。从重点区域看,京津冀、长三角地区R&D经费分别为3446.0亿元和736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9.5%;长江经济带R&D经费达116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研发投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追赶态势明显。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9月23日)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发布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作出全面部署。《纲要》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纲要》提出,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纲要》从建设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支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建设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和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等六个方面部署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条件保障和加强考核评估等三方面组织保障要求。来源:《新华网》(2021922日)

▲《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团体标准)》在京发布 近日,由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等机构主办的“科技成果评价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会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发布了《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据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标准》不再单纯就科技成果本身的技术性、直接效益等进行单维度的评价,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多维度评价。《标准》分有关界定、对评价主体的要求、对评价流程的要求、两维评价法、基础类评价的内容与依据、宏观类评价的内容与依据、综合评价与评级、综合评级的程序、举例9个部分,着重从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勾勒评价指标和体系,增加了对科技成果评价的非技术性指标,且强化了这些指标的作用。《标准》详细规定了评价流程要求,比如形式审查、走访考察、专家评议等环节。形式审查环节包括但不限于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应用情况、用户意见、自主知识产权证明文件、查新报告等。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展开了深入探讨交流,并通过主题演讲、专题报告、专家分享等形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思路。与会专家认为,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转化科技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前提是必须科学构建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96日)

▲清华、北大等18所大学发起“天津倡议” 提升大学国际传播效能 日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中国18所高校联合倡议:中国大学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进一步主动作为,积极发挥“搭桥”“握手”“交心”重要作用,以高水平国际传播工作构筑大学卓越国际声誉、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大学联合发布了《加强大学国际传播工作天津倡议》。“天津倡议”号召国内各高校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完善大学国际传播工作格局;精心谋划、讲好故事,健全大学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共享融通、互益互鉴,拓展大学国际传播合作网络;精准施策、提质增效,优化大学国际传播表达方式;统筹协同、建强队伍,夯实大学国际传播保障根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表示,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大学在国际传播中能够以不同于政府机构、官方媒体的角色广泛参与到全球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当中,承担起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重要责任。来源:《中新社》(2021年9月28日)

▲教育部 广东省2021年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召开 近日,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度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在广州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广东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勇立潮头,先行先试,做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雁,有效探索积累发展经验和改革成果。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胸怀“国之大者”,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教育更好融入区域发展。怀进鹏表示,要持续推动部省会商合作走实走深,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协同推进 “双减”“双一流”建设等重要改革发展任务落实落地。来源:《教育部网站》(2021年9月25日)

▲山东:13所高校共建研究院 日前,由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民政府联合山东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以及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长清大学城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正式揭牌。据了解,作为深化校地企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重要平台,该研究院将围绕“基础教育研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就业”“产学研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引进”等四大职能功能设立八大中心,促进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深度融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助推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孵化,帮助高校全方位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年9月7日)

 

【国际视野】

▲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日前,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阳开幕。本届教育交流周主题为“知行合一——共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教育愿景”。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作视频致辞。怀进鹏表示,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教育交流周已成为双方在教育领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重要机制化平台。过去的一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现了教育交流合作不断线,成为双方共克时艰的缩影。怀进鹏指出,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展望后疫情阶段,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深化同包括东盟在内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希望各方加强政策互通,聚焦体系联通,推进产学融通,携手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925日)

▲2022年度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发布:清北并列,中国大陆10所高校跻身200强 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于近日发布。英国牛津大学(第1名)连续第六年蝉联榜首。中国大陆高校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列第 16 名,这是中国大陆高校有史以来的最高排名。来自中国大陆的10所高校跻身 200强.97所中国大陆高校上榜,创历史纪录,其中8所高校首次上榜。由于从事新冠肺炎相关研究,中国大陆多所高校的引用分数有所提高。来源:《THE News》(2021年9月9日)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学术研发报告 日前,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布“学术研发报告。该报告作为2022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的一部分,概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或学术机构)的研发现状,主要涉及研发资金、国际比较、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培训四个主要内容。报告显示,长期以来,美国学术机构肩负教育培训和研发的双重使命,承担了美国约一半的基础研究、约10%至15%的研发。2019年,美国学术机构研发支出为837亿美元,每三笔学术研发资金中就有近两笔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所占份额较小,但在不断增长。美国大多数学术研发由少数来源资助。联邦政府是学术研发的最大资助来源,提供了2019年总资金的一半以上(53%,约450亿美元)。来源:《NSB News》2021914日)

▲英国大学学院联合会呼吁给予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人员正式雇佣地位 近日,英国大学学院联合会(UCU)发表了一项宣言,呼吁各大学停止压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者。该宣言提出,学校应给予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人员与学校工作人员相同的待遇, 和他们签订雇佣合同,并保障他们休病假和育儿假的权利。在此前,尽管研究生阶段的研究人员同样具有高质量的产出,他们由于学生身份而无法获得和其他工作人员相同的待遇。同时,英国大学学院联合会(UCU)还与英国研究生协会(National Postgraduate Committee, NPC)以及英国全国学生会(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 NUS)联合制定了研究生雇佣章程,呼吁各大学承认与研究生的雇佣关系并满足章程提出的各项要求。来源:《英国大学学院联合会网站》(2021年9月30日)

▲斯坦福大学宣布设立新学院 日前,斯坦福大学官方宣布消息称学校将要开设一所新的学院,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为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培养各方面人才,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未来。此次,是斯坦福大学近70年以来首次新增设学院,也意味着斯坦福将打破了70年的传统。新学院将自2022-2023学年开始招生。斯坦福此次新增学院的决定,旨在利用其强大的学术资源背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参与到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当中,也无疑是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关于新学院的信息也格外引人关注,斯坦福大学同时也做出了相关的回应。斯坦福对于新学院的期待和愿景非常明确:一是促进所有人对于维持地球生命、健康的星球所带来的益处的知识;二是通过严谨积极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三是与合作伙伴一起制定并扩大地方、国家和全球解决方案,以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来源:《Stanford University news》202193日)

 

【院校动态】

▲清华大学成立健康中国研究院 聚焦重大疾病防控 近日,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成立并召开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院将围绕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健康政策与体系创新、全球卫生治理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实践应用,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高端智库、高层次学术交流基地、高水平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据悉,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研究院章程》(草案),宣布梁万年担任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推选陈冯富珍担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梁万年表示,研究院将肩负“服务健康中国实践,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的使命,秉承“立足清华、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方针,发挥清华大学综合学科优势,汇集多学科力量,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高地、世界一流智库、国际合作交流与成果转化高端平台。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院管委会主任王希勤强调,研究院要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国际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把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好规划布局,聚焦重大课题,产出品牌学术成果。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21916日)

▲北京大学启动“全球课堂”项目 日前,北京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希伯来大学、开罗大学、格拉纳达大学等高校共同启动北京大学“全球课堂”项目。该项目本学期选取六门课程向北京大学五所孔子学院和海外友好合作院校的学生开放,包括《中国经济》《国际发展政策》《中国商务》《中国与非洲:全球性的相遇》《全球卫生领导力》《专业汉语》。目前共有来自36所学校的近200名学生选修了这些课程。据悉,孔子学院的学生作为交换生参加课程,与北大学生一样完成课堂作业,学期末进行考试并获得学分。其他海外友好院校学生作为旁听生参加课程。在此基础上,北大将逐步开放更多课程,与更多海外院校开展深入合作。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表示,“全球课堂”的推出是世界高等教育携手应对疫情的共同努力。混合学习不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解决之道,而且将成为教育的“新常态”,补充传统的教学形式。基于这种认识,北京大学推出“全球课堂”项目。北大将联合国际合作伙伴,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923日)

▲浙江大学发布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战略报告 日前,浙江大学牵头完成的科技战略报告《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2021》正式发布。报告瞄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热点话题,选取新药创制、未来计算、脑-意识-人工智能等五大领域,凝练形成50项交叉前沿方向。面向新药创制领域,报告认为基因编辑技术、肿瘤免疫疗法等前沿新技术不断涌现,将显著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逐步实现人类生命延续。面向脑-意识-人工智能交叉领域,报告认为当前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力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以模式识别为特点的技术应用上已较为成熟,但对于需要专家知识、逻辑推理或领域迁移的复杂性任务,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还远远不足。未来,类脑智能、认知智能、混合-增强智将能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该报告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专家咨询和文献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反映了全球科研发展趋势,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为国家、区域及机构创新布局提供参考。未来,浙江大学将持续发布年度《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报告,打造一流科技战略智库品牌。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915日)

▲齐鲁工业大学印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扎实推进校院文化建设 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印发《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方案》指出,要努力构建体现科教融合特色、符合时代特点、满足师生员工发展需求的大学文化,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方案》强调,校(院)文化建设要坚持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协调,紧紧围绕校(院)发展目标与定位,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境界高雅、底蕴深厚、开放包容、和谐向上、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彰显文化育人功能。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办学理念引领作用明显、大学精神凝聚作用突出、文化设施保障作用有力、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师生文化素养明显提升”的建设目标,打造科教融合大学文化的“山东样板”。《方案》指出,要按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责任分工。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凝练办学理念,传承校(院)史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注重网络文化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各单位特色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典仪制度,构建荣誉体系,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大力表彰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和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先进典型。环境文化建设方面,要完善形象标识系统,建设特色文化景观,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校园公共服务质量。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来源:《齐鲁工业大学新闻网》2021910日)

 

 

 

 

 

聂天保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室

副主编

黄刚

李年锦

官璐

430023

张凌云

投稿信箱

fgc@whpu.edu.cn

周娜

85574633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