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8期(总第145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020年10月
【国内要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的基本定位和考虑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方案》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重点设计了五个方面22项改革任务。一是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相应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3项任务。二是改革学校评价。“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相应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5项任务。三是改革教师评价。“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5项任务。四是改革学生评价。“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任务。五是改革用人评价。“破”的是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相应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2项任务。来源:《新华社》(2020年10月13日)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会议指出,保住就业就可以稳住经济基本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就业优先,狠抓稳就业举措落实,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累计78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高点逐步回落。但当前保就业仍面临很大压力。一要继续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抓好助企纾困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完善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对受冲击大、生产经营恢复慢的中小微企业、困难行业加大帮扶。二要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不断线”服务。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创业支持,扩大以工代赈建设领域和实施范围。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统筹做好受灾群众、退捕渔民、残疾人等就业工作。三要更大释放就业潜力。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压实各方责任,鼓励发展灵活就业,多措并举增加岗位。来源:《中国政府网》(2020年10月10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坚持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工作原则。到2022年,实现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的目标。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意见》强调,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来源:《新华网》(2020年10月22日)
▲教育部:抓紧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345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答复》指出,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本科院校评估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答复》指出,你们提出的关于“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遵循”“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评价数据平台”“采取同行评议为基础、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思想和评价文化”等意见建议,我们完全赞同,并在相关方案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充分吸收。《答复》强调,“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引领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是根本导向。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任务要求,教育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办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聚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调中国特色和质量水平,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和改革创新能力,建构多阶多维多元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改进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评价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10月27日)
▲科技部:加强对这些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 近日,国新办就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基础研究是总开关,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中间,基础研究起到了最初的源头活水的作用。“十三五”期间,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更加注重原创导向,更加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基础研究的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一体化部署和全链条实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从国家层面第一次发文专门加强基础研究,专门强调从“0到1”基础研究,专门强调数学的重要性等,同时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二是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央地联动、税收杠杆等方式推动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投入。三是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部署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为科研人员静心思考、潜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来源:《澎湃新闻》(2020年10月22日)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工作提出了十条具体举措,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严格政治要求,明确导师权责。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厘清岗位内涵,强调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要与职称评聘体系分离,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二是健全选聘制度,加强岗位培训。针对目前个别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不够严格,或简单以科研经费等确定导师资格的做法,要求培养单位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严格履行选聘程序。三是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强调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对博士生导师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四是突出动态调整,完善变更退出程序。一方面,推动培养单位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确定导学关系,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合继续指导博士生的导师,要求及时退出导师岗位,并妥善做好涉及博士生的后续培养工作。五是规范岗位设置,完善监督机制。一方面,针对当前部分培养单位在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博士生导师规模的情况,要求培养单位科学确定导师岗位设置规模;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导师带博士生数量过多的情况,要求培养单位合理确定导师指导博士生的限额,确保导师精力投入和培养质量。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9月28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特色引导、分类发展,加强省级统筹,强化自律监管,依法依规开展。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分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学位授予单位新增博士硕士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以下简称“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自主审核单位确定。审核工作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优先新增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和亟需领域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向专业学位倾斜。《通知》要求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应根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和本通知要求,制订本地区(系统)审核工作方案,对各申报单位提出审核要求和流程、提交材料和时间要求,对各有关单位、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提出纪律要求,并强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适时组织专家对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的审核工作进行督查,并对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的审核结果进行核查。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9月30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成就与挑战”,主要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发展与目标”,主要分析专业学位发展的规律、趋势和重要意义,提出了专业学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三部分“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明确了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和授予标准、管理机制、规模结构,提出稳健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第四部分“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了博士专业学位的定位、设置标准和程序,提出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第五部分“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从导师队伍建设、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第六部分“组织实施”,从编制专业学位目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举措。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9月30日)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要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做好考试招生和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健全制度、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确保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 《通知》从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科学制定考试工作方案;严格考试组织管理,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等四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要求。《通知》提出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招生工作应严格按照本通知要求执行。教育部授权各地各高校组织的单独招生、强基计划、高校专项、综合评价等类型考试招生工作应参照执行。本通知未尽事宜按照当年有关招生工作规定执行。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10月15日)
▲教育部长陈宝生出席2020年全球教育会议,提出共抗疫情共促教育发展4举措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线举行“2020年全球教育会议:疫情后教育特别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22日举行的高级别会议并作视频发言。陈宝生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了最严格措施防控疫情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秋季学期已实现全面复课复学。陈宝生强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挑战仍然严峻,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共抗疫情、共促教育发展。一要严密防控,确保校园一方净土;二要优先投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三要深化改革,推动教育“质量革命”;四要扩大合作,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陈宝生表示,中国赞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疫情发生以来开展的工作,将继续坚定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继续实施好合作项目,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分享抗疫经验和线上教育资源,与各国一道,携手同心,共创美好未来。据悉,全球教育会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发起的重要机制性会议。全球近100位部长级以上官员出席2020年全球教育会议,会议通过了成果文件《2020年全球教育会议宣言》。来源:《教育治理与教育智库研究评价中心》(2020年10月27日)
▲《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出版发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公开出版《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以下均简称《指南》)。《指南》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指南》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编写,共7本、1533门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体现本学科、本专业类别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与《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相衔接。《指南》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结合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编写,为研究生课程设置、讲授和学习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质量评估提供参考。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9月28日)
▲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座谈会召开 近日,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强调,各直属高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规划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为编制规划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钟登华要求,面对新的历史特征和新的形势任务,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要指导直属高校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谋划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项工作,统筹好党的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校园安全稳定等。要深刻把握“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9月30日)
▲第三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举行 近日,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在西安举行。会议发布了《智能教育扶贫扶智公益行动宣言》,倡导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为国家发展,为民族振兴,为人民幸福,全力支持“智能教育扶贫扶智”公益行动。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教育的发展,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创新将注重人机协同,教育科学研究将进入交叉融合创新的新阶段,智能时代的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个性化评价,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性发展。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表示,当前智能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教育界、科技界以及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更高的历史站位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合理规划智能教育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大批创新创造人才,破解我国教育均衡和高质量发展难题,为现代化建设添加新动力。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14日)
▲110所高校入选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布了《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关于确定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经申报、推荐、评审等程序,决定认定北京大学等30 所高校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以下简称示范高校),遴选中国人民大学等80所高校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以下简称试点高校)。《通知》要求,各试点示范高校一是要完善工作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本校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重点任务、分工安排、时间进度和保障措施,确保试点示范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强组织保障。各试点示范高校要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校主要领导负责,科研、财务、法务、资产、信息服务、产业等部门分工合作的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三是要加强业务指导。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有关高校的指导,进一步完善本地区高校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做好试点示范高校的重点联系和跟踪服务。对于试点示范高校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措施、经验做法和优秀案例,将向全国高校推广,有效发挥试点示范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2020年10月16日)
▲第6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示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示了第68批面上项目拟资助名单,共有3764位拟资助人员入选。本次进行公示拟获资助的博士后来自100个一级学科。从拟资助人选所在一级学科来看,基础学科博士后获资助项目数较多,稳居各类学科前列。各类学科中,临床医学最多,共有291人拟获资助;生物学共有288人拟获资助,紧随其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共有255人拟获资助,名列第三位;化学共有222人拟获得资助,位居第四位。上述四个学科也是仅有的超过200人拟获资助的学科。此外,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获资助数量也较多。除军队系统之外,本轮公示共有3714位博士后拟获资助,其中面上资助拟资助人员3614人,西部资助项目100项;一等资助163项,二等资助3551项。依托单位主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其中中山大学拟获164项,高居各单位榜首,包括一等资助10项,二等资助154项;清华大学拟获资助119项,位居第二,包括一等资助6项,二等资助113项;北京大学拟获资助110项,包括一等资助3项,二等资助107项,同样表现优异。此外,获得资助项目较多的高校还有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来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20年10月28日)
【国际视野】
▲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出炉 近日,USNews发布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涵盖了分布在81个国家/地区的近1,500家院校,与去年保持一致。US News排名不单独考量学校的本科或研究生教育,而是根据13项指标进行排名,这些指标衡量学校的整体学术研究表现以及其全球和地区声誉。今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指标权重如下:全球研究声誉12.5%,地区性研究声誉12.5%,发表论文10%,出版书籍2.5%,学术会议2.5%,标准化引用影响10%,总被引用次数7.5%,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2.5%,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引用最多文献的前10%)10%,国际合作10%,高频被引文献数量(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和高频被引文献百分比(在各自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5%。今年,中国共有205所高校入围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其中内地高校176所,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2所,台湾高校20所。相较去年,中国高校整体排名进步较大。今年清华大学排名全球28位,相比去年进步8位,进入全球TOP30,居内地高校第一。北京大学紧随其后,排名全球第51位,相比去年也进步了8位。清华和北大也是仅有的2所入围全球前100名的内地高校。中国内地共有9所大学进入全球200强,比去年增加2所。除了清华和北大,另外七所高校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122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4名)、浙江大学(135名)、南京大学(148名)、复旦大学(160名)、中山大学(177名)和中国科学院大学(197名)。此外,排名靠前的高校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次进入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内地高校第9位,世界高校197位,表现出色。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10月21日)
▲2020年诺贝尔奖揭晓 近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陆续颁发。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科学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Ric共同获得,获奖理由是因发现丙型肝炎病毒。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亚·盖兹(Andrea Ghez)。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因为发现黑洞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可靠预测,莱恩哈德·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娅·盖兹(Andrea Ghez)因为发现银河系中央存在超大质量的致密物体。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是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Doudna,获奖理由是阐述和发展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为美国诗人Louise Gluck,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以表彰他们为改善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作出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为是Paul Robert Milgrom和Robert B.Wilson,获奖理由是对拍卖理论的改进和新拍卖形式的发明。来源:《诺贝尔奖官网》(2020年10月13日)
▲欧洲:欧洲大陆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加光明 近日,一项针对招聘人员的新调查显示,与英国和美国的企业相比,欧洲大陆部分地区的雇主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不太可能改变他们招聘毕业生的计划。定于11月发布的年度《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最新调查的初步结果显示,各国在应对危机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对危机对大学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例如,当被问及今年的招聘计划是否因危机而有所改变时,德国企业的得分低于6分(满分为10分),而瑞士和法国的得分则低于7分。相比之下,美国、英国和亚洲部分地区企业的平均得分约为8分。来源:《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020年10月18日)
▲俄罗斯:私立大学学生人数大幅下降 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消极经济影响,俄罗斯当地公民生活质量下降,导致今年在俄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盈利性院系就读的学生人数可能会大幅缩减。据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领先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俄罗斯国立社会大学的负责人纳塔利娅·波钦诺克表示,今年该校的自费学生数将减少约30%。尽管一些大学在疫情期间降低了学费,但这笔费用对许多俄罗斯家庭来说仍然是巨大的负担。俄罗斯艺术领域领先的大学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院长谢尔盖·曾金同样表示,预计今年自费就读大学的国内外学生人数都将大大减少。据俄罗斯主要的政府商业报纸《消息报》的专家预测,俄罗斯大量省份(包括西伯利亚、远东和俄罗斯南部)国内顶尖大学的申请者人数将会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就读于大城市的高昂生活成本。今年申请者放弃入学的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国内排名前50的大学)的国家资助入学名额的竞争显著加剧。此外,国内大学教师的人数也面临着减少的严重威胁。然而,尽管俄罗斯大学界的代表们对目前的形势感到担忧,政府总体上仍然保持乐观。据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的消息,私立大学学生数的下降可能与俄罗斯最近高等教育体系的优化有关,体系的优化导致了一些低效率私立大学的关闭和部分一流公立大学资助名额的增加。来源:《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020年10月20日)
【院校动态】
▲清华大学:自强奋进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 近日,清华大学召开主题为“创新科研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校长邱勇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自强奋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的总结报告。他指出,创新是大学的硬实力,没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教书育人永远是清华人不可放弃的职责,自强创新永远是清华人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强创新是清华科研工作的鲜明特征。清华有传统、有能力,也有决心、有信心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更大贡献。他提出了九个方面的思考与认识。一是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打造一流的学术生态和学术文化。二是要完善学科布局,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三是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有力支持。四是要深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五是建设高水平的专职研究队伍。六是推进科教融合,增强科研的育人功能。七是推进产教融合,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新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八是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九是加快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20年10月10日)
▲浙江大学宣布筹建大健康学院 近日,浙江大学宣布筹备建设大健康学院,着力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健康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平台,浙江大学计划筹建的大健康学院,将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培养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跨文化交流能力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引领未来的世界顶尖复合型大健康人才;同时,将加快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与健康产业结合,以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方式应对人类健康挑战,借助科技力量促进人类健康发展。浙江大学的决心和大健康学院的规划得到了陈廷骅基金会的高度认可,陈廷骅基金会将捐资支持大健康学院建设和发展,捐赠协议也于当天下午正式签署。来源:《浙江大学新闻网》(2020年9月30日)
▲复旦-戴尔ADAS人工智能实践课程正式上线 近日,复旦大学与戴尔科技集团人工智能实践课程正式上线。由复旦大学与戴尔科技集团联合建设的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人工智能实践课程是复旦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推出的一门新型专业课。新工科建设面向新经济、新产业,ADAS则被誉为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未来明珠。课程以ADAS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复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结合戴尔科技集团在该领域中深厚的行业积累,通过强强联手实现优势互补。课程以培育引领未来新技术、新产业的卓越人才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灵活互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长的教学方式,秉持新工科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围绕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等领域精心打造。此次复旦大学同戴尔科技集团联合建设课程,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对建立创新驱动、交叉培养、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关系,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源:《复旦大学新闻网》(2020年9月22日)
▲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工大召开重大项目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打造更多国之重器,近日,哈工大召开重大项目研讨会。校党委书记熊四皓在讲话中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围绕“十四五”规划和新百年目标,主动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一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标志性大项目,打造一批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的高水平大团队,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推动更多与一流大学地位相适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引领学校科研工作在新起点新征程中起好步、开好局。校长周玉在讲话中强调,面对新阶段新使命新局面,我们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抓紧推进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提前部署具有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形成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要敢于创新思维、开创先河,既要不断争取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大力支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也要自力更生、敢想敢闯、善作善成,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不断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重大项目超前培育实现弯道超车,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国家发展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最终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来源:《哈工大新闻网》(2020年10月7日)
▲天津大学:家国情怀 125个岁月的创新密码 在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纪念日,该校隆重举行“125个重大科学问题”发布会。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到稚气未脱的“00后”新生,有人激烈论辩,有人凝神静思。这些全球科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生命健康、能源材料、资源环境、智能智慧、制造建造5大领域,是通往人类美好未来的密码。近年来,天津大学大踏步迈出制度创新步伐,包括为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提供队伍、科研条件、助理和经费保障;成立转移中心,组建专职技术经纪人队伍,为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科教协同,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重点研发项目。来源:《科技日报》(2020年9月29日)
▲中国首个“芯片大学”成立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 近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揭牌暨产业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活动举行,此次揭牌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探索了一种新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企业选才的重要来源。该校生源不再是高中生通过高考等方式考入,而是源于高校已具备基本专业知识的学生、来源于跨学科的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学生、来源于企业招聘的尚在培养期的初级职员,按照岗位分类依据学员专业基础和就业兴趣进行招生,招生规模以企业需求为准。这里的老师更多来源于企业资深工程师、国内外行业专家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教师,课程也不是像大学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标准化课程,而是凸出个性化,依据学员的薄弱环节、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学生毕业获得的证书是经过实践考核认证的结业证书。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3日)
主 编 |
聂天保 |
地 址 |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
副主编 |
黄刚 |
|
|
|
周明砚 |
|
|
|
官 璐 |
邮 编 |
430023 |
编 辑 |
张凌云 |
投稿信箱 |
fgc@whpu.edu.cn |
|
周娜 |
电 话 |
83927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