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动态

高教动态2020年第3期

发布于:2020/05/17 09:07:15  点击量:

2020年第3期(总第159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0204

【国内要闻】

▲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发布《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近日,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在学校内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学生返校后不召开聚集性会议;学校食堂采取错峰用餐,用餐桌椅同向、单人单座并保持间隔1.5米;学生宿舍床位重新分配,减少人员并拉开距离;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实行人员限流。《方案》分别就返校前、返校途中、开学后对学校、教职工和学生需要采取的防控措施以及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和境外师生返校要求进行了指导。《方案》要求,各地在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具备基本防控条件、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后,作出错时错峰开学的决定,周密准备,分学校、分批次、分生源、分时段通知学生返校报到,有序推进学校开学复课。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14日)

▲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切实帮扶湖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一帮一”行动充分考虑了学校办学类型、就业工作特点和受援高校需要。首批确定48对高校开展帮扶行动,支援高校包括34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含3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4所省属普通高校、1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北受援高校包括8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含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0所省属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帮扶行动时间定为2020年4月至9月,并将根据疫情防控安排适时调整。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将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明确帮扶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起“六共”帮扶机制。一是共享就业岗位信息;二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三是共同加强就业指导;四是共用优质教学资源;五是共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六是共同提高就业管理水平。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4月15日)

▲教育部将在部分重点领域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通知》明确,要聚焦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完成专家组织组建、知识图谱构建、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审核应用、资源持续更新、教师培训等工作,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通知》强调,资源建设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确定重点建设领域,明确建设任务,加快相关领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将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相统筹,实现在资源建设中培养教师队伍,在资源使用中锻炼教师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建设领域动态调整机制和资源的持续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服务支撑能力。资源建设同时面向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并注意最新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完善经费和机制保障,对通过审核的资源建设者,给予适当资助,并在教育信息化等相关项目中给予优先支持。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21日)

▲人社部教育部等七部门:部分职业可“先上岗、再考证”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强化稳就业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部分职业资格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即:可以先上岗从事相关工作或实习,再参加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通知》提出,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凡符合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和教师资格认定关于思想政治素质、普通话水平、身体条件等要求的高校毕业生,可以先上岗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再参加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对护士执业资格、渔业船员资格、执业兽医资格、演出经纪人员资格、专利代理师资格等5项准入类职业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凡符合该5项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以先上岗从事相关工作,再参加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用人单位在2020年12月31日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不得将取得上述职业资格作为限制性条件。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4月24日)

▲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副局长何志敏,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介绍2019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2019年知识产权质量稳步提升,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6.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2521.9万件,平均每4.9个市场主体拥有1件注册商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关报告及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提升至第十四位,较2018年上升三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2019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专利申请5.9万件,跃居世界第一;通过马德里体系提交国际商标注册申请6339件,位列全球第三。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到10.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1.6%,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中国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达到6.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37%。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4月24日)

▲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 近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技术挑战(2020)”,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在感知、网络安全、新基建等16个领域方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表示,当前疫情正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信息科技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要走在前列,助力我国打造数字经济和信息治理“升级版”,特别要以数字基建为契机,聚焦发布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挑战,加强协同融合和统筹发展,推动我国信息科技更好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与纽带作用。十六大技术挑战领域包括微电子光电子、光学工程、感知、测量计量与仪器、电磁空间、网络与通信、网络安全、水声工程、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计算机系统与软件、计算机应用、工业软件系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新基建。来源:《科技日报》(2020年4月27日)

▲科技部关于印发2020年度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的通知 近日,为引导众创空间健康发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示范效应,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科技部关于印发〈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和程序,经地方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评审推荐,科技部审核并公示, 498家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通知要求,各备案的众创空间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主动接受社会和创业者监督,积极培育经济新动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功能,为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年4月23日)

▲“金平果”发布2020年中国大学排名800强 近日,金平果2020年中国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800强)发布,本次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 4 个,二级指标 13 个,三级指标约 30 个。一级指标包括办学能力、科教产出、质量与水平、学校影响力4 个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教师队伍、教育经费、项目与平台等 13 个方面,三级指标包括杰出人才、研究生导师数、专任教师数等约 30 个方面。金平果2020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北京大学超过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第 11 、13 名跃进前 10,国防科技大学首次进入评价体系,位居第15位,另外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也首次纳入评价范围。从地区分布来看,全国1238所本科院校分布在31个地区,其中江苏76所数量最多,湖北、山东、北京分别有68、67、64所,另有8个地区也在50所以上;本科总排行榜300强中,北京占42所有明显优势,江苏27所、上海19所、辽宁17所、山东16所依次进入前五位;从各地进入300强高校数量占本地高校总数的比例来看,北京、上海高水平学校比例优势较大,重庆、江苏和天津也有较好表现。据悉,“金平果排行榜”(又称“中评榜”)是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和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研发。来源:《中国科教评价网》(2020年4月23日)

▲北京:将对34所双一流高校、99个高精尖学科进行评估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出通知,计划今年上半年开展北京高校“双一流”建设年度成效评估工作。评估是对北京市支持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在京34所高校、市教委批准立项建设的99个高精尖学科(含结对共建的28个学科)进行年度成效评价。评估采取自我评估、客观评估、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根据评估工作需要对部分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评估工作委托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具体实施,整体评估工作于2020年7月完成。评估结果将作为下一阶段加强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来源:《北京市教委》(2020年4月28日)

▲推进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 辽宁高校将联合申报300个重大科研项目 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出台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实现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主要工作包括加强联合培养、推动教师互聘、推进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合作交流等。一是联合培养学生,推动教师互聘。全省将组建10个左右校际合作教学联盟,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协同开发和共享共用,完善在线开放课程跨校选修制度,30万名大学生跨校修读 2000门精品课程。建立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为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选择和途径。以1000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推动本科生交流培养、硕士和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实行千名教学名师在全省高校互聘任教活动,支持高校结合实际自主制定跨校互聘教师办法。二是推进协同创新,实现资源共享。我省将通过建立科研合作联动机制,促进优势科研平台的开放与共享。以高水平学科为基础,联合共建100个校地校企研究院、申报30个重大科研平台;联合申报300个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不同高校学科间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针对产业实际需求开展应用研究,解决300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联合举办各类高端学术论坛及系列讲座,全面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水平。三是在促进合作交流方面,支持高校建设10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建立高层次国际教育合作项目30个。省教育厅将建立督查考核和通报制度,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普通高校加强校际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源:《辽宁日报》(2020年4月20日)


【国际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利比里亚召开教育数据研讨会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与利比里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部际工作组”联合召开关于教育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研讨会,旨在向教育工作者演示如何使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开展工作。UNESCO强调,高质量数据对于建立可靠、高效的教育系统至关重要,其能够为政府提供关于资金分配、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完善教育系统的问责制度并提高透明度。EMIS旨在收集、集成、处理和传播教育数据,并支持各级教育系统的决策和政策分析、规划、监测、管理。利比里亚教育官员里夫斯在研讨会上表示,通过数据收集,能够了解目前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的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统计系统对教育系统有何要求和期望。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4月26日)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发布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第二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排名用了联合国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来帮助人们了解这些通常不为人知的行动。这些排名提供了一种衡量标准,展示大学对地球产生积极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的程度:从气候行动、性别平等,到良好的健康和福祉。这是在大学排名中首次采用这一标准,而不是采用声誉和研究声望等传统指标。从发达国家到最低收入的国家,排名清楚地显示了全球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总计来自六大洲89个国家和地区的857所大学至少参与了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排名,766所大学参与了总排名。今年有12所中国大陆大学参与了排名,在17个独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至少参与了一项。9所大学有资格进入全球总排名,其中同济大学是唯一一所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排在第13位。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23日)

▲巴黎综合理工集团将于2020年9月正式启动联合招生 为响应马克龙总统关于创建大型科学技术研究综合体的呼吁,2019年5月,法国5所顶尖高等工程师学院联合成立巴黎综合理工集团,该集团将于2020年9月起正式启动联合招生。该集团5所成员院校分别为: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院、巴黎国立统计和经济分析学院、巴黎高等电信学院和南巴黎高等电信学院。5所成员院校均为百年名校,拥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特别是在工程师培养领域拥有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巴黎综合理工集团与法国相关领域顶尖的研究机构及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巴黎萨克雷大学等;还与巴黎高等商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在商业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4月7日)

▲日本努力提升高校教师地位 日本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从政府到社会机构,再到学校,尽其所能发挥力量,形成制度、责任、精神的合力,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人从事高校教师职业。2019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改革学校工作方式的综合措施——为新时代的教育建立可持续的学校指导和管理体系》报告,明确了从三个方面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一是控制工作时间,健全工作条件,明确提出了教师加班时间的上限为每月45小时,年均360小时;二是明确教师专业性职责和事务性责任,细化了课后、校内、学习评价与成绩处理、授课准备、家访等具体事宜;三是建立团队化管理体制,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行政人员等共同管理,营造各司其职的校园环境,行政人员主要负责学校事务,提升行政人员素质以提高事务处理的效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17日)

▲韩国发布疫情期间高校管理准则 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韩国教育部日前召开了以“保护学生学习权、减轻学生不安心理”为主题的会议,并发布了疫情期间高校开学及开学后的相关管理准则。各高校在原定开学日基础上自主延期4周以上再开学,开学后的课程按照现行校规顺延或缩减;在学科教学时间被缩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夜间、周末或公休日等时间进行补课(每学期应修学分的规定不适用于2020年第一学期)。针对滞留于中国的留学生,韩国教育部鼓励采取远距离授课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业顺利完成;2020年新生可以采取第一学期休学的方式以保留学籍。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4月26日)

【院校动态】

▲北大推出“敲门行动”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关心关怀 为了实现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一趟不用跑”、职业咨询“一次不能缺”、就业机会“一个不会少”,北京大学近日推出“敲门行动”,通过辅导员主动联系,主动询问和主动服务,叩开心门,陪伴成长,针对毕业生就业群体提供更多关心关怀。北京大学在举办首场“在线双选会”之后,即启动建设疫情期间就业指导服务常态化机制,21位专职辅导员开展“敲门行动”。根据北京大学学生整体就业情况,“敲门行动”把求职需求和人才需求划分4个大类和13个行业领域,通过多种形式提供行业咨询,为在居家防疫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建立起沟通桥梁,“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争取百分之百充分就业”。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2020年4月19日)

▲清华大学文科机构建设座谈会举行 近日,清华大学文科机构建设座谈会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人文精神重在“养育”二字,要避免功利思维,具备长远眼光,更加尊重学者,更加重视基础,进一步提升校园的人文气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一流是综合的一流,包括一流的文科、一流的人文。我们要建立基本的文化认知,要有对文化的热爱,才能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坚定方向、保持清醒。邱勇强调,要把清华建设成为真正的一流文化高地,进一步突出人文校园建设,努力利用清华人文的平台和积累,进而引领人文发展。争取在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以更新的姿态、更加清晰的目标,推动文科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清华特色的人文气息。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20年4月19日)

▲清华大学发起全球大学特别对话共商新冠疫情下在线教育合作与发展 近日,6大洲、15个国家、21所大学,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责任与担当,跨越时区,将海内外高校又一次集结在一起。4月24日,由清华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举办的“全球大学特别对话:新冠疫情下的大学在线教育及展望”会议在线开启。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过去三个月,清华大学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全校性在线教学,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有效实施在线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机会、质量与公平。首先,要让教师获得在线“教”的能力、学生获得在线“学”的机会。第二,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始终要将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第三,通过发展融合教育,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邱勇指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了《清华大学疫情期间在线教育阶段性研究报告》,阐述一所大学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努力与思考,包括决策过程、开展在线教学的系列举措,以及师生观点与经验分享等。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2019年4月25日)

▲复旦大学:聚焦新冠疫情和疫后修复 四份《复旦智库报告》发布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公开发布四份《复旦智库报告》,包括“世界系列”的《共识与分歧:美国各界对华科技政策态势与评估》《傲慢与偏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境外舆情分析》和“中国系列”的《独立寒秋:“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治理》。此次发布的智库报告分别从科技、舆情、经济、社会等角度,聚焦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疫后经济发展和社会修复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据悉,近年来复旦大学不断加强校级层面针对智库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资源共享、网络统筹,明确战略方向,精准对接国家需求,构建统一的复旦智库产品系列,形成复旦智库品牌。在国家重大需求的主要战略领域布局并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结合研究领域,形成多个互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报告体系,具体分为世界、中国、上海、未来等系列,目前已发布28份智库报告。来源:《复旦大学新闻网》(2020年4月29日)

▲浙江大学公布“创新2030”计划内容 近日,浙江大学在创新2030计划项目启动会上,公布了“智慧海洋计划”“精准医学计划”“超重力计划”“天工计划”。这是浙江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科技创新2030重点领域,布局未来会聚型学科发展的一部分内容。浙江大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于2018年9月启动实施创新2030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已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感知、生态文明与环境科技创新、农业设计育种等领域进行了布局。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创新2030计划积极探索学科交叉会聚新模式,已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学科前沿创新和会聚造峰成效初显。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4月8日)

▲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近日,通过“云签约”的方式,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名院名校携手发展的新篇章。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表示,身处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教育革命加速会聚;纵观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推动一流事业建设进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在农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培育、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也都将发挥出更大作用。面向未来,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更加突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期待更加迫切,科教合作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期待双方以国家战略为牵引,共同推进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以创新平台为支撑,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交叉会聚为抓手,共同推进学科人才联动协同,进一步推进农业设计育种、数字农业农村、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会聚造峰,积极打造涉农学科的新增长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来源:《浙江大学新闻网》(2019年4月11日)

▲西湖大学将建应急医学研究中心 聚焦重大传染病防治 近日,西湖大学与杭州市西湖区政府、市卫健委和市一医院签订一揽子协议,将在该校建立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这次合作是基于西湖大学与杭州市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高突发疾病应对能力方面的共同愿景。我们期望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能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医药卫生产业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承担一批国家重大应急医学任务。据介绍,西湖大学拟建的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将聚焦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重点围绕冠状病毒、流感、禽流感、猪流感、细菌微生物感染等五大类传染性疾病。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2019年4月17日)

▲上海财大发布行动计划 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发布详细的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上海财经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0-2023)》(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从工作目标、培养方案、七大行动、支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以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1+7劳动教育新体系、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劳动素养评价新机制为“工作目标”,制定将劳动教育新要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思政课和通识课、将服务性劳动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将创新性劳动与专业课及创新创业创造活动有机融合的“特色培养方案”,提出实施生活技能培育、社会实践体验、公益志愿服务、合作发展助力、创新创业创造联动、就业能力拓展行动、劳动文化建设等“七大行动”,为学校新时期全面构建和加快实施劳动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来源:《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网》(2020年4月28日)

▲山东大学启动17个微专业建设项目 近日,山东大学正式启动17个微专业建设项目,以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快本科专业现代化升级,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据了解,山东大学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能够具备该方面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微专业着力于有效弥补大学专业划分过细、口径过窄及培养周期过长问题,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培养衔接,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可采用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每个微专业一般10门左右课程、20学分左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考核合格即可获得微专业证书。2018年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在爱课程网推出全国首个“古典文学微专业”,也是全国首个正式推出的在线微专业。据介绍,微专业建设是山东大学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是为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而实施的多样化办学模式探索。2019年年底,山东大学正式公布《山东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的指导意见》,将微专业建设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丰富了一流本科教育“山大实践”内涵。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4月8日)

▲四川大学:“医学+”“信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四川大学迅速反应、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充分聚合文理工医多学科力量,发挥华西医学科研优势,以学科交叉、医工融合为抓手,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启动了多批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攻关科研项目。为大力推进医工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医学科研水平,川大已启动了医工融合“一平台三中心”建设,即着力建设“5G医学转化服务平台”和“医学+信息”“医学+制造”以及“医学+材料”三个交叉研究中心。下一步,学校将不断探索完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激励机制,继续发挥多学科优势和交叉创新团队优势,通过实施“医学+”“信息+”双引擎交叉行动计划,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提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贡献川大智慧和力量。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4月9日)

▲华中科大获批10项目:投资超100亿元 含P3实验室 近日,湖北省发改委批复了华中科技大学申报建设的多个项目,其中包括一个应急防控P3实验室。据统计,湖北省发改委网站在4月1日这一天共发布了10份与华中科技大学相关项目的批复文件,估算总投资相加超过100亿元。10个项目全部与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关。其中,除应急防控P3实验室及检测中心、高端生物医学成像检测中心、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及研究中心之外,有4个项目涉及附属同济医院,2个项目涉及附属协和医院,1个设计附属梨园医院。共有5个项目估算投资金额逾10亿元,分别为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工程(约13亿元)、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国家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建设工程(约20亿元)、华中科技大学应急防控P3实验室及检测中心(约17亿元)、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空—地一体化急救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约15亿元)和高端生物医学成像检测中心(约11亿元)。来源:《澎湃新闻网》(2020年4月23日)







聂天保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副主编

黄 刚




周明砚




430023

张凌云

投稿信箱

fgc@whpu.edu.cn


周 娜

8392709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