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选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选编

高教动态2017年第8期

发布于:2017/09/30 14:54:32  点击量:

2017年第8期(总第130期)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20179

【高教要闻】

▲《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教育部日前公布《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比上年增加3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比上年减少8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37所,比上年增加18所;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比上年增加18所。《公报》显示,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748.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76万人;在校生2695.84万人,比上年增加70.55万人;毕业生704.18万人,比上年增加23.29万人。研究生招生66.71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在学研究生198.11万人,比上年增加6.96万人。毕业研究生56.39万人,比上年增加1.24万人。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7月17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一)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三)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四)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加强系统谋划,注重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做好衔接。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政策。《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9月25日)

▲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京举行7月5日,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部长雅瓦德卡尔、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副部长阿加洛德娃、巴西驻华大使马尚、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高等教育司副总司长黛安•帕克等率团出席。陈宝生指出,金砖国家教育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在层次、领域、内容和机制上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他希望,金砖国家坚定信心,聚焦合作,结伴前行,为各自国家教育发展提供助力,为促进全球的教育进步作出贡献。一是携手推进人文交流,不断丰富教育合作的形式与内容,把教育合作打造成金砖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柱和闪亮名片。二是携手推进务实合作,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在金砖机制平台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教育合作。三是携手推进共赢发展,积极贡献“金砖方案”,引领和推动全世界发展有质量的公平教育。四是携手推进机制建设,不断完善部长会议框架下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机制化交流,促进机制长期健康发展。各国代表表示,金砖国家发展阶段相近,教育领域互补性强,教育合作大有可为。五国应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挖掘教育合作潜力,充实合作内涵,不断为金砖国家更紧密、更团结、更牢固的伙伴关系注入正能量。本次会议以“金砖国家教育合作:促进卓越和公平”为主题,会议通过了《第五届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北京教育宣言》等成果文件,就金砖国家教育未来合作达成了一系列共识。陈宝生用“六个一”概括了本次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是划了一个分号,从各国不同的角度为金砖国家合作的第一个十年进行了总结提升。二是开了一个好头,各国代表在人员往来、联合科研、信息分享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为金砖国家教育合作第二个十年的起步开了个好头。三是签署了一个宣言,《北京教育宣言》作为今后金砖五国教育合作的纲领性文件,表明金砖五国的教育合作由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扩展,由教育向联合科研、信息分享、人文交流拓展。四是满足了一个心愿,实现了各国代表在金砖五国教育合作平台上充分交流教育发展情况、教育政策措施、教育改革经验的愿望。五是做了一个准备,《北京教育宣言》的签署,为今年9月即将在中国厦门进行的金砖五国元首会晤做了教育方面的准备。六是提出了一个口号,为促进各国的教育发展和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持续发展,为金砖五国紧密合作、互相借鉴学习提供“金砖方案”。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7月5日)

▲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启动实施 近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首批2017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已经下达,31个项目共安排中央投资12.28亿元,这也是中央预算内投资首次对应用型高校建设专门立项予以支持。应用型本科建设是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双一流”建设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鼓励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该项目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点支持在转型改革中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鼓励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习实验实训设施,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建设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壮大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应用型高校,提高我国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例,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高校应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左右应用型高校建设,所需投资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性资金和学校自有资金共同筹措解决,并鼓励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各地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每校最高补助额可达1亿元。按照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各省报送的项目学校改革方案和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评议并反馈,指导学校进一步完善方案,推动项目学校同步推进项目建设与转型发展改革。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适时进行督导检查,对建设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使用等进行抽查和重点检查,建立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管理服务平台,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确保工程建设取得预期成效。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4日)

▲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圆桌会议在京召开 近日,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圆桌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出席会议并讲话。设在高校的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进行智库签约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首批31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共同签署了公约。与会高校智库代表围绕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极建言献策,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升联盟整体实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进行了研讨交流。刘大为指出,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的成立,是高等教育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校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通过出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升级、创办《高校智库专刊》、指导举办“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等重大举措,在高校智库建设上谋篇布局,成效明显,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高水平智力支持。刘大为强调,高校智库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上来,把使命集中到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要坚定方向、提高站位,服务国家、前瞻布局,突出优势、找准坐标,固本培元、练好内功,开放运行、扩大影响,更好发挥标杆作用和示范效应,以服务治国理政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9月20日)

▲我国高教进入大众化后期 终身学习将成常态  近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终身学习、灵活的学习制度将成常态。吴岩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后期,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人们会进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阶段,每一个人不是在入职之前接受一次高等教育,而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受教育,这将会变成常态。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9月11日)

▲教育部: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将向用人主体放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作为今年工作要点之一。《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落实高校人员聘用自主权、薪酬分配自主权;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建立符合教育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另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校要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8月7日)

▲教育部: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保障机制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强宣贯解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营保障,加大对科研辅助人员的激励,完善兼职兼薪管理制度、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知指出,各单位要通过组织开展宣贯解读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央、省市及高校落实《意见》相关精神与要求传达给一线科技人员,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意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营造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良好氛围。通知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保障机制,加强成果转化部门的人员配置和经费保障。进一步完善科研辅助人员管理制度,健全科研辅助人员激励机制。各高校要根据《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科研人员兼职兼薪行为,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财务报销负担等。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扩大科研机构、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19日)

▲北京:设“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首个市级“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京设立。北大、清华、北工大等26所在京高校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校。未来3年,这些高校将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人才、教育管理专门人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京学习。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拟用3年时间重点建设不少于30个“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该项目从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硕士、博士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和博士后、教育管理专门人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来京学习交流;支持建设汉语或英文授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非通用语种课程,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特色课程以及沿线国家相关文化、制度研究课程等。该项目预计3年最多将吸引900名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1800名高层次研修人员来京学习、交流;并最多配套建设450门课程。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8月29日)

▲河南:推进高校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近日,河南省制定相应举措,推进高校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师德教育机制。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鼓励广大高校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宣传机制。加强法制宣传,系统宣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规文件中有关师德的要求,宣传普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注重以文化人,挖掘和提炼名家名师为人为学为师的大爱师魂,生动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精神风貌。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网络、广播、报纸及微博、微信等平台,集中宣传高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在高校营造浓厚师德建设氛围。建立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把入口关,把师德建设纳入高校人事录用工作范围,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严把日常关,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教学督导、学生评教、舆情搜集等机制,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严把评价关,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规范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对于违反师德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师德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考核办法,综合运用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师德实际情况。做好考核结果反馈,及时将考核结果通知教师本人,考核优秀的予以公示表彰。做好考核成果运用,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环节,师德表现突出的优先考虑,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机制。通过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优秀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增强高校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完善高校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充分保障高校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维护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关心教师实际困难,使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7月14日)

▲湖北: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步伐,开创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新局面。《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主要目标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区域领先、全国一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1)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武汉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襄阳、宜昌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新增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光电子、汽车、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创建5至10家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数据中心。(3)建设创新平台。支持领军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落户湖北,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组建省芯片技术研究院,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6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家。(4)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双创”系列政策,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支持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创业、培育、成果转化工程。(5)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实施“我选湖北”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支持建设新型智库。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大成果处置、收益分配、股权激励、人才流动、兼职兼薪等政策落实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度。建设长江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特色平台,打造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市场。(6)推进技能强省战略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湖北产业布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推进全民技能振兴计划,建设公共培训实训基地、改革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2017年9月25日)

【院校动态】

▲清华大学:推“第二成绩单”记创新 近日,为全面记录学生成长数据,清华大学正式推出第二成绩单,成绩单上没有分数,主要用于认证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志愿公益等多方面表现。第二成绩单是对学生课外经历、成果和荣誉进行记录和认证的工具,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成长发展情况,包含综合及学业类荣誉、奖学金、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创新创业、海外研修及交换、志愿公益、社会实践、体育表现、文艺表现、因材施教计划等多项内容。清华本科生可登录进入第二成绩单管理系统,自行查看系统内已存在的成长经历信息。同时,学生也可自行按照成绩单设定的项目进行填写,提交后由院系辅导员或相关部门进行认证核实。经认证后,学生可自行打印,也可前往清华学生部免费打印并加盖公章。清华第二成绩单主色调还是“清华紫”,最顶端有学生个人姓名、性别、院系、专业、班号等基本信息,之后按序列出学生个人荣誉、奖学金、社工、科研、竞赛等成果,每项记录均有对应时间。来源:《北京日报》(2017年9月14日)

▲浙江大学:优秀网文可等同于学术期刊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新规,在媒体平台发表的优秀网文,可认定为学术期刊论文。9月8日,浙江大学发布《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其中规定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优秀网文,根据发布平台与传播水平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新规在网上引起热议,有声音称学术不能用点击量衡量,《办法》模糊了学术研究和媒体传播界限,降低了学术标准。18日,浙大相关部门就此事回应媒体:出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办法,旨在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人文社科研究不能远离现实,认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是为了回答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型传播手段扩大优秀学术成果影响面这一重要课题,认定优秀网络文化成果不会降低有关学术标准。来源:《新京报网》(2017年9月19日)

▲江南大学: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工作 近日,江南大学通过完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现对本科教学及专业发展的常态跟踪。(一)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常态监测新模式。完善校院两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现对本科教学及专业发展的常态跟踪。建成专业审核评估系统,采集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等信息,通过对平台数据和专家现场考察报告等内容进行专业状态综合分析,实现数据“增值”,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二)以课堂为中心,构建常态监测新状态。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课堂教学一线,校院督导定期走进课堂,各教学单位采用独自组织、部门联合等方式不断加大听课、巡课力度。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系统,线上由学生实时反馈,线下由督导队伍及时核查,不断增强教学评价效能,实现课堂教学监测全覆盖。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逐步扩大干部督导听课、巡课覆盖面,实行青年教师重点关注、潜能教师跟踪关注,做到听课记录详实、意见反馈及时、教学改进切实。(三)以制度为保障,构建常态监测新规范。出台及修订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办法、本科教学检查工作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对教学评估、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检查、干部教师听课等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为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提供行动指南。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8月23日)

▲上海商学院:加强本科教学教师激励工作 近日,上海商学院以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为依托,引导教师以学生和教学为本,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体制机制。梳理修订与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相关的制度文件,建立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和校外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多元评价主体构成、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绩效考核与年度工作考评、年度绩效工资、岗位聘任或职称晋升及奖惩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为计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提升教学质量。修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各教学环节规范和要求。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搭建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平台。面向新生开设新生导航课与生涯导航课,激发和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问题意识。改革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以案例式、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和过程性考核,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引领能力。依托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建设开放式的产学深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人才进驻学校、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试点实施卓越商科人才培养,培养具有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优秀商务人才。强化育人成效。要求教师辅导学业的同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构建“师徒制”成长计划、“1+2+8”育人模式等师生育人共同体,将导师制与学长制深度融合。依托国家级现代流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建立跨校互伴平台,打造“学科大赛遴选—入住创业园区—校内外跟踪辅导—创业公司成熟”等创新创业路径。组织境外创新创业训练营,开展国际化创新创业工作坊,搭建跨国团队共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7年9月8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多举措助力毕业生赴基层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将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纳入学校和部门工作要点,实施“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出思路,用实招,多措并举助力毕业生赴基层就业。一是加强思想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坚持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志愿服务基层和国家艰苦行业作为育人工作的战略任务。开展基层就业主题教育,通过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优秀校友报告会、“千名学子寻梦行”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观。加强政策宣讲,通过服务基层座谈会、就业咨询会、毕业生返校交流会等,重点做好选调生、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讲解。持续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打造“地大云就业”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实现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推送全覆盖。二是发挥学校特色,服务国土资源行业。构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组建校企联盟,搭建合作平台,培养国土资源行业紧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发挥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优势,深入开展“工作性实践”教学,培养地矿类紧缺复合型应用人才。与多家单位和公司联合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完善面向西部与行业基层的服务体系,通过“本科生定向招生”“西部高水平人才计划”“校企就业协作”等方式,为国土资源行业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自2011年以来,学校赴国土资源行业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累计2271人。三是坚持需求导向,拓展基层就业渠道。着眼地方发展需求,先后与多个地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校地合作。着眼小微企业需求,将小微企业作为吸纳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容纳器,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做好小微企业进校招聘的全程服务。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人才需求,校领导牵头分片走访相关单位,推荐毕业生。近三年学校志愿赴基层就业的学生人数近千人,面向“长江经济带”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6.75%、47.13%、49.30%,呈逐年递增态势。四是做好精准服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开展求职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礼仪指导、就业技能大赛等,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开展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求职动员月”“首届职场精英挑战赛”“团体辅导”“简历门诊”等活动。关注特殊性群体就业,邀请社会公益组织来校举办女性赴基层就业讲座,联合专业机构举办公务员和选调生选拔的考前培训和专题讲座。充分借助学费代偿、贷款代偿、义务征兵学费补偿等国家政策,为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提供资金支持。来源:《湖北省教育厅》(2017年8月31日)

▲武汉理工大学: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实训平台、推进教学改革等措施,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一)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中体现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各专业在课程体系中至少设置1门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程、1个创新创业实践实训环节,每个学生在通识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门创新创业类课程。面向全校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创业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完善学籍管理和学分认定政策,学生修读“创业管理模块”课程、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经考核合格,可以替代本专业相关课程学分。(二)搭建实训平台,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建立专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相衔接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改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丰富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支持学生兴趣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大投入,每年投入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专项经费300万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300万元、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专项经费100万元。建设学科综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创客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在创新基地上开展创业训练与实践搭建支撑服务平台。(三)推进教学改革,丰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创业管理专业,开设工商管理(创业教育)辅修双学位试点班,构建55个学分的课程体系,试点班面向武汉市7所高校大二年级招生,采取小班化、项目制、导师制、小学期制的教学方式,已培养两届共48名双学位毕业生。探索“专业+创业”培养模式,先后开设“经济学+创业”、“汽车服务+创业”试点班,建立全新课程体系,联合企业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共同组织各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创业型专业人才。来源:《教育部网站》(2017年9月21日)

▲湖北工业大学:与中建三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近日,湖北工业大学与中建三局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校党委书记周应佳、校长刘德富,中建三局副总经理李勇、王胜民、总承包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侯玉杰等出席签约仪式。刘德富与王胜民分别代表双方签订协议。双方将本着“面向未来,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工程建设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来源:《湖北工业大学网站》(2017年9月22日)

聂天保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副主编

吴德明



 

430023


李笃珊

投稿信箱

fgc@whpu.edu.cn


张凌云

8392709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