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高教动态

高教动态2020年第4期

发布于:2020/06/10 14:19:07  点击量: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 20205

 

【国内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大力培养培训贫困地区幼儿园教师。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地区有序增加义务教育供给,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支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持续推动东西部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继续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对口西部职业院校计划。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源:《教育部网站》(2020518日)

▲教育部等八部门: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 近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意见》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见》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意见》强调,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教师要求,实施课程思政教师专题培训计划。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为专职辅导员专设一定比例的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未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将成“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513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近日,为落实《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指出,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建设,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若干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培育一批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机制范例,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来源:《教育部网站》(2020年521日)

▲卫健委: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 加大支持力度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统筹推进国家级医学中心设置建设工作,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支持力度。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对各国家医学中心予以支持,加大在基础建设、设备配备等方面的投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在人员编制、招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通知》要求切实履行国家医学中心职责任务,各国家医学中心要根据《“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要带头开展全国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整合资源建立疾病信息库、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探索高水平医院管理机制,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全方位带动国家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源:《科学网》(2020511日)

▲2014年—2019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公布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达2014年—2019年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通过评审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抽评的2292个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现有学位授权点中,2251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合格”,8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不合格”,33个学位授权点抽评结果为“限期整改”。从总体而言,本轮合格评估达到了促进学位授予单位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的目标。据统计,2014年以来,有关学位授予单位已通过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撤销、主动申请撤销等方式撤销了1742个学位授权点。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将根据评估暴露出的质量问题,加强对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改进质量保障相关制度设计,完善学位授权点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继续强化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等手段,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督促学位授予单位强化质量保障主体责任落实。源:《中国教育报》(202051日)

▲教育部启动实施第二批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实施第二批“一帮一”行动。根据学校办学类型、就业工作特点和受援高校需要,第二批确定76对高校开展帮扶行动,支援高校包括15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含1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15所省属普通高校、32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14所普通高职(含7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湖北受援高校包括29所省属本科高校、5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院校,41所普通高职、1所成人教育高校(办有普通专科)。帮扶行动时间定为2020年5月至9月,并将根据疫情防控安排适时调整。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将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明确帮扶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共享就业岗位信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共同加强就业指导、共用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受援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加强指导,为“一帮一”行动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条件。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518日)

▲教育部:在线教学要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三个“兴奋”总结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留下的经验与成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人兴奋,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人兴奋,教学管理的精准性让人兴奋。疫情期间的高校在线教学,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截至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课程,其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验课;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在线教学实践,带来了“四个变”: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吴岩说,复课后,对在线教育,也要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临时教改”要变成“质量行动”。吴岩说,在疫情期间,教育部也成立了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的课题组,对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服务进行评估,对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对线上线下开展课程是否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来源:《科技日报》2020515日)

▲教育部: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科研助理岗位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在升学扩招方面,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在第二学士学位进行扩招。在充实基层专项行动方面,“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适当扩大“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将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在大力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上,努力开发适合毕业生的科研助理岗位,有关部门将推动全国城乡社区和基层卫生部门新增岗位优先招录毕业生。来源:《科技日报》202057日)

▲科技部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国发〔2017〕44号)要求,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科技部、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培育建设100家左右示范性、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包括六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明确成果转化职能、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完善机构运行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管理监督。来源:科技部网站》(2020520日)

科技部: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十四位 近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9%;国际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十四位,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成电路实现14纳米工艺产业化,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16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企业1.15万家,新增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家。源:《人民日报》(2020520日)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2018年公立高校院所转化合同金额达177亿元 近日,《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报告》指出,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转化奖励显著增长。2018年,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源:《科技日报》(2020514日)

▲59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接受评估 近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教育部科技司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评估工作的通知》,明确本年度将对机械与运载领域的59所工程中心开展评估。本年度参评的工程研究中心共涉及46所高校。其中,北京科技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分别涉及3所工程中心,为所有高校中涉及工程中心最多的高校。此外,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各有2所工程研究中心参评。根据通知要求,这些中心将被细分为5个组,评估工作拟于今年6~7月进行。评估流程依次为初评、现场考察和综合评议,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中心的工程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与行业贡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与运行管理等,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限期整改和未通过四类。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519日)

▲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 近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的上榜高校共有567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占据前三,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四,南京大学凭借在人才培养模块的卓越表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五。其他位列全国前十名的大学依次为复旦大学(第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华中科技大学(第八)、武汉大学(第九)、中山大学(第十)。“双一流”高校在排名中占绝对优势地位,百强高校中有85所为“双一流”高校。领先的三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分别是北京科技大学(33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5名)、南京理工大学(36名)。来源:《最好大学网2020515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在成都成立。联盟成员间的教师可以共引共享、互聘互用,跨学校授课、跨学校指导学生等,并推动成员学校间学生跨校交流与培养,探索学分互换认定机制。据介绍,该联盟共有20所高校,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12所川内高校以及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8所重庆高校。据,该联盟主要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科研合作是此次联盟的“重头戏”,将相互开放联盟成员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上,联盟成员间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联合基地,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两地学生线上课程资源可以共享,两地学生还可以联合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等活动。在队伍建设方面,两地可以共同召开双城经济圈高校引才大会,开展教师联合招聘与培训工作;推动双城经济圈内政府对高校人事人才、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统一;联盟高校要选派优秀干部相互挂职锻炼。来源:《新华网2020513日)

 

【国际视野】

▲国际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体现灵活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以及全球80%以上的学生,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准备不足,无法有效地应对疫情。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发起了一项国际研究项目,旨在帮助各国制定相关政策与实施办法,支持高等教育机构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途径。本次调查共收集75个国家的有效回复。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国家为学生提供了非全日制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但如何保证此类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仍面临挑战。研究表明,灵活学习途径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政治意愿和充足的财政与人力资源。新冠肺炎疫情为高等教育系统敲响了警钟,高校应灵活调整其准入和学分转换途径,提供灵活的教育模式,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来源: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020512日)

▲最新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出炉 近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公布了2020年度榜单,包括全球科学研究十大国家、十大科研机构、十大升幅最快机构等最受关注的排行榜。在最新榜单中,美国保持了其作为高质量研究最大生产国的地位。中国居第二位,但发展势头强劲。其中,中国科学院位居机构首位,其贡献份额是哈佛大学的两倍,占自然指数总份额的2.8%,并且在化学、物理、地球和环境科学这三个学科领域的产出均居于全球首位。哈佛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产出在全球居首,该学科的实力支撑了哈佛在总体产出中的领先位次。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调整后的贡献份额增加了25.6%,位次较前几年有大幅提升,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北京大学与去年一样,位居全球第十。这使得在今年十大机构排名中,中、美两国各占三席。来源:科学网》(2020430日)

▲美国大学协会:博士教育倡议 由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AU)与其会员单位共同发起了“博士教育倡议”(PhD Education Initiative)。该倡议旨在改变成员大学博士教育中的既定文化,使研究生教育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重视和关注学生多种多样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兴趣、需求及各自面临的挑战。该倡议的长期目标包括:制度变革,即改变院系的文化和行为,提升对博士生群体背景多样性的包容度,为博士生提供学术和非学术职业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数据透明,即提高博士生职业发展路径和就业趋势相关统计数据的透明度;战略推广,即促进高校与专业协会及联邦政府间有效的战略合作与项目合作。来源:美国大学协会》(2020521日)

▲美国多所大学或2020全年线上授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多所大学宣布延长线上授课时限。与此同时,已陆续有大学宣布正在考虑或已确定2020年秋季学期的课程也将于线上进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布“关于2020年秋季学期的课程安排计划”,其中指出,2020至2021学年的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虑以远程授课方式进行,何时恢复线下实地教学需要视疫情发展情况而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非个例,不少美国高校目前正在重新考虑并评估开学时间与教学形式。据统计,南加州大学、康奈尔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正在讨论秋季入学时间,预计将于六月至七月明确是否会重新开放校园。包括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内的不少学校考虑将线上授课时间延长。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430日)

▲澳大利亚:各大学正在寻找替代的学生评估模式 考虑到冠状病毒危机期间学生们在适应线上学习过程中所遭受的困难,澳大利亚各大学将为功课不及格的学生提供学术特赦,以减轻他们的考评压力。新南威尔士大学、拉筹伯大学和斯威本大学将从学生的成绩单和平均分计算中别除本学期不及格的科目,不过仍将对其收取学习费用。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的学生均发起了相关活动以争取类似权益,防止糟糕的学习成绩影响其就业前景,但相关建议尚未被采纳。此外,新南威尔士大学还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诸多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将许多科目的成绩评估更改为“及格”或“不及格”模式。虽然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试图通过提高成绩以获得荣誉学位或转专业的学生并不认可这一评分制度,但新南威尔士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主席马努·里索尔迪则表示有更多处于高风险的学生将从这种分级变化中受益。来源:《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2020512日)

 

【院校动态】

▲57所中外高校签署倡议:号召全球高校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 为发挥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特殊作用,由云南大学发起成立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联合海内外成员高校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联合抗击新冠疫情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号召全球所有高校携手抗疫,共克时艰。此次倡议得到了各成员高校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12个国家的57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上述《倡议》,其中外方高校30所,中方高校27所。《倡议》共提出十项建议,包括呼吁全球各国高校积极支持和参与各国政府组织开展的抗疫活动,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加强在疫苗研发、抗疫物资研发、经验分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支持世卫组织、东盟等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组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号召各高校“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研”;鼓励各高校发挥社会责任,普及预防新冠肺炎的知识和方法;反对以邻为壑,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加强对“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地区和世界的研究,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智力支持。来源:《澎湃新闻》(2020519日)

▲清华、北大等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新政出台 培养高精尖基础学科人才 日前,清华大学正式启动“强基计划”。其几天前公布的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提到的为推进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而新设的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大书院,也迎来它们的首任院长。连日来,除清华大学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发布了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从招生简章来看,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选择基础学科进行招生,并拿出了各自的王牌专业。此外,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来源:《中国科学报2020513日)

▲北京大学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 日前,北京大学相关职能部门举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校党委书记邱水平强调,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扎实推进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各单位负责同志要紧密结合本单位、本学科、本领域的工作实际,带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建言献策,把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汲取师生智慧、凝聚全校共识、鼓舞师生干劲、动员全校上下共同奋斗的过程;校长郝平提出,要积极推进科研攻关,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交叉,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加强科研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北京大学已经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下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师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新校区建设规划、科研规划、经费与资源规划等七个专项工作组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2020525日)

▲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发起设立“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多措并举鼓励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基础教育领域就业,尤其是到中西部和基层一线任教,争做“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采取价值引领、政策助推的方式,在导向上突出就业地域的“基层”和从教学段的“基础”。计划支持的“启航者”,包括去往符合公费师范生协议规定地区的非省会地级市、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或去往符合跨省任教条件地区非省会地级市、县级及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公费师范生,以及志愿到政策适用单位工作至少6年的本科非公费师范生和非定向就业研究生。计划适用签约单位仅限于基础教育领域,不包含高等学校、教辅培训机构和教育类企业。同时,北京师范大学面向社会广泛筹资,设立“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基金,对入选毕业生给予专项奖励,并且为毕业生提供一揽子职后培训和能力提升支持,包括名师校友指导、免费集中培训、学校走访慰问、举办基础教育领域校友公益论坛、协助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等,为新手教师成长全程保驾护航。此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额外帮扶,尽力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519日)

▲国家开放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手”合作 日前,国家开放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谅解备忘录签署以后,国家开放大学将全面推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包括探索针对太平洋岛国教师培训工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尝试提供英语制作学历课程工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高端论坛,参与其有关机构组织的合作研究等,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共同促进发展中国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国家开放大学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抗疫全球倡议,为其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提供了中英文课程资源,涉及科学防疫、高等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免费优质教育资源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525日)

▲湖北大学连续三年推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近日,由湖北大学文学院牵头编写的《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9)》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该校连续第三年推出的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全面梳理了湖北省文化产业在2018年的发展状况,聚焦湖北文化产业各门类在转型发展中的痛点与亮点,力求为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有益参考。本书采取“总报告+指数报告+行业报告+专题报告”的结构,以及“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特色、问题与对策”五分法,对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门类做了统一梳理。在行业报告中,本书聚焦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门类,涵盖了湖北报业、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演艺、动漫和文化旅游等8个行业报告。在专题报告中,本书则针对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产业门类或新兴门类,组织专班进行深入探索,编写了湖北文化产业投融资分析、湖北省汉绣产业发展报告、湖北省钢琴产业发展报告、湖北省新华书店发展报告和武汉“景绿网红小镇”发展状况调查等5个专题报告。报告指出,随着我国及湖北文化产业已确立了“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核心思想,文化产业决策者、从业者与研究者都应坚持正确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文化品牌战略,并进一步思考如何迅速提振文化消费、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及时转型。来源:《湖北大学新闻网2020510日)

 

 

 

 

 

 

聂天保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校区行政楼620

副主编

黄刚




周明砚




430023

张凌云

投稿信箱

fgc@whpu.edu.cn


周娜

83927097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邮编:430023
武汉轻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